赵玖的作品中融合了很多的音乐元素与韵律节奏理念,通过绘画作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释:
首先,作品最直接的表达是“弦外之音”系列,希望更直观的将自己的音乐世界以视觉的形式展现出来。我认为绘画与音律艺术各自独美又有着某些不可言说的相似性和交融感。那种感觉很模糊,但每次拿起画笔时又跃跃欲试,我觉得需要将自己内心的音乐性用视觉绘画直观的展现出来,以解心头之痒。于是开始尝试将绘画与节奏韵律巧妙的关联起来,进行创新性的绘画创作。 “弦外之音”用的是传统水墨,因为我觉得黑与白,水与墨的关系,更能体现音乐的唯美和韵律的生动性。最开始尝试了很多黑白的效果,结合了绘画中点与线的概念模拟五线谱的点与线,实验了很多都太过生硬和具象,后又做了减法,弱化了大量墨线的叠加,以及过于明显的用墨点代表音符的表达。做了很多减法和抽离之后,将点与线做了新的处理,用墨点的疏密间接的表达韵律和节奏感,又结合了对“自然”现代水墨的探索,将线与面融合来传达更多乐感的丰富性和情绪性,经过一些尝试,就出现了“弦外之音”这个系列。
这个系列还在延续中,会有一个“命运交响曲“的系列,算是对贝多芬的致敬吧,目前只完成了部分,暂不对外展示。以及,新的音乐性表达的尝试和探索也在进行中。
其次,是从整体的绘画语言和风格来说的。我其实是很喜欢音乐,我小时候有点自闭,最开始接触的艺术形式也是音乐,对音律有一些迷恋,学了几年的钢琴,中学之后因为多种原因就没有继续了,只有绘画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对音乐的偏爱或者说是遗憾,会在绘画作品中潜移默化的有所映射。所以,我的很多系列,都有音乐性的概念。
毕竟,不止我一个人认为,绘画和音乐是分不开的,绘画中的“节奏感”也是特别重要的一个要素,好的绘画作品,都有很强的节奏感的组织和表达。“音乐,是凝固化了的“绘画”, 音中有画,画中有音,声声入耳,笔笔缠音。音乐是以顿扬逸致拍子节奏为听觉旋律的艺术,音乐既是听觉艺术,又是时间艺术,还是动态艺术。它在一定的时间里,以乐音和噪音的持续运动来表现自己,它以音响在持续或间断的运动中体现着“以声诉情”、“声情并茂”的艺术形象,来步入人的心。而绘画,是神话般的“音乐”,是视觉化的“律动”,绘画是以点线面与色彩为视觉表现形式的艺术,绘画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也是静态艺术。画家将线条、色调及其他形式勾勒出一定的具象或抽象的图形,从视觉上给观赏者以强烈感知印象,并引起各种情绪的共鸣,产生审美刺激的效果。”这一点,历史上的很多画家都有共鸣,也有借鉴和传递。
我的很多作品中都有这样的体现,大的几个系列基本都是从音乐中得到的直接或间接的灵感,并以之命名,例如:“协奏曲”系列,以一种主题为主旋律,或是油画颜料这种主媒介,再配合其他的视觉元素或中国传统意像概念,有主有次,很像协奏曲的状态。“交响曲”系列主要是国画,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结合了古今传统的水墨表达,水墨和青绿的混搭,点线和线面的新尝试,以及传统笔意和现代笔法的尝试,等等,很杂,很多样,这些元素的结合和探索很像一部交响乐。另外还有“灵魂乐”系列,就很情绪化,像是灵魂深处的呐喊。“肖邦夜曲”系列,也是从节奏律动和意境表达上的结合和尝试。还有比如“小夜曲”系列、“高山流水”系列等等。
在整体的创作过程中,我都很注重和音乐性的结合,以及艺术上通感的连接和表达。我觉得某种意义上说,音乐的传递能力要强于绘画语言,所以会不断的从东西方的经典音乐中吸收能量。而且,东方和西方的音乐形式也非常的不同,也有碰撞的火花,和我的绘画风格有点相通,这里就不展开聊了。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高山流水遇知音,希望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可以遇见同样痴迷音乐和绘画艺术的那些人吧。我想,如果这辈子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那就试着成为一个为音乐呐喊的画家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