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不易,共同努力,大家好,我是夏至,一名在职二胎宝妈,努力在育儿和个人发展的道路上精进的90后。
“不要跑,不要爬,不要跳,不要叫,不要大声说话,不要在家里拍球,不要……”
这是我的日常,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语言”,几乎承包了各类场景中,自己已经达到了脱口而出的境界,不厌其烦的去提醒他们,可是得到的反馈效果,差强人意。
遇到重复多次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脑海里会出现这样一句话“当你觉得跟孩子相处越来越累的时候,一定是方法错了”。
开始尝试改变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很快就释然了。
1 4岁多的孩子,本来就是好动的,跑跳爬闹正是他们的日常,他们不会区分在家里和在户外需要有什么区别。
2 好奇心、探索欲爆棚的年龄,他们是平路不走走陡坡,在更高、更快、更强中不断解锁身体可以承受的最大范围。
3 他们也不能理解很多我们成人最基本的认知,比如,不能在家里拍球,大人口中的“楼下”可能在孩子的理解是“楼下小区”,所以在他的认知中,“楼下”是可以拍球玩的。
当家长的,教养的终极目标不就是协助孩子成就真实的自我吗,既然如此,尊重他们此时年龄的生理、心理需求,“不语言”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非语言信号”及更换适合场景,给到孩子需要的帮助。
1.跟孩子提前约定好非语言信号。比如跟孩子出门之前说:“如果在外边你们乱跑、乱跳,我会担心你们的安全,所以我会忍不住的大声地喊叫。现在开始,如果是妈妈牵住你们的手,就是你们要停下来意思。再比如自己在打电话的时候被孩子干扰,约定好两人的特殊手势来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了,打完电话就会去找你,耐心等待一下。
2.孩子在家中疯跑、拍球,最有效的的方式时带他们去到适合这些活动的地方或者直接安排外出(比如昨天家里三个孩子不停地在家里跑来跑去,阻止无效,直接安排去科技馆转转)。如果因为各种因素不能进行,那么就找到适合在家里进行的游戏玩具,引导他们对这样的游戏产生兴趣。
当家长愿意用手势代替命令或唠叨时,愿意站在孩子发展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行为,说明此刻的家长的情绪是冷静的,孩子能够感觉到被尊重和信任,所以更加愿意去遵守。
放弃“不语言”,孩子更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