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乡下,每到过年,妈妈并带我们去一家家串门儿。每当说完一句“恭喜发财”之类的话以后,主人便捧出花生、蚕豆、大枣、核桃、柿饼之类,装进我的衣兜,每次串门儿,我都乐呵呵的,笑得合不上嘴。串门儿带回来的零食够我们吃一个正月。我清晰地记得外面的护身衣的口袋特别大,跳皮筋的时候,兜里的豆子直往外蹦。
我今天所说的串门儿,并不是真的串门儿,指的是看书。
一本书,就是一个门儿,翻开书就等于闯进了门儿,走进门儿,就可以拜访那些世界名人,不管他是现代的还是古代的,也不管他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想和他对话就和他对话,想和他谈多长就谈多长时间,不想谈了,书一合就可以离开。
看书,比作串门儿,最初是从我国著名的的儿童诗人王宜振一篇短文《串门儿》得知的觉得这个比喻非常独特精辟。
其实,最早提出的是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先生的比喻何其精妙,杨绛先生读书的观点又是多么让人钦佩!把读书看成了拜师访友,优雅而闲适,把读书看作是拜访高人名流,纯粹是一种风雅乐事。
林语堂认为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黄山谷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说的有点过头,淳朴的乡村农妇目不识丁,并未见其面目可憎,但是说读书摆脱俗气,使人优雅,倒是确切的。
腹中有书气自华,大家都惊艳与董卿的端庄温婉以及从内而外的诗书气。
我想经常在书里串门儿,可以让我们脱去几份愚昧,长几分灵气。
群里的每个人,每天都分享着串门儿的收获是不是很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