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太多等待去做的事情,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将时间表排得尽可能得紧凑,以便将所有事情都安排进去。如果你安排得不够紧凑,就会感觉好像没有尽力去做事情一样,但这样做督促自己“更有效率”的利用时间时,就意味着丢掉了余闲,一旦出现一点计划之外的事情就会将计划全盘打乱。你需要将一件件的事情向后推迟,最终会束手无策,导致你付出高昂的代价。我们之所以没有能力构建起余闲,是因为专注于当下必须完成的工作,预测不到未来可能发生的所有事情。
稀缺是一种心态,当它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稀缺之所以会俘获我们,是因为稀缺很重要,值得我们投以关注。稀缺会俘获我们的注意力并带来一点点好处:我们能够在应对迫切需求时,做得更好。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损失更大,我们会忽视其他需要关注的事项,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变得不那么有成效。
无论是有关工作还是娱乐,只要时间有限,我们都会尽量将其利用得淋漓尽致。我们将这种现象成为“专注红利”,也就是稀缺俘获大脑时所产生的积极成功。
专注于某一事物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事物。我们可以说稀缺令人“专注”,也可以说稀缺导致了我们有了“管窥”之见:只能一门心思地专注于管理手头的稀缺,也叫“隧道视野”。就像摄影,就是将景物装入框内,而框入一些东西就意味着其他景物会被排除在外。
稀缺会不断地给大脑装载其他处理内容,而留给处理当前任务的“心智”就没有那么多了。即:稀缺会直接减少带宽,不是减少某人与生俱来的带宽容量,而是减少其当下能用的上的容量。就像电脑同时打开多个程序会出现速度变慢一样。上面所说的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包括两种能力,分别为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稀缺会降低所有这些带宽的容量,致使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还会减弱我们的执行控制力,使我们变得更加冲动。
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所能抛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当人们面临资源稀缺时,就会通过借用相应的时间或金钱来应对突发事件。从长远来看,借用会进一步加剧稀缺。借用与稀缺同时存在。就像通过贷款来偿还前期贷款,导致雪球越滚越大。今天的稀缺将造就明天更大的稀缺。之所以会去借用,就是因为产生了管窥心态,就像因为第一份没有能力偿还的账单,一心想着当月如何才能收支相抵,而不去看长远的事态发展,这就是产生了管窥心态。
同时稀缺不仅仅会令我们入不敷出,不知如何分配资源,而且还会让我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手足无措。使人变笨,变得更加冲动,我们不得不在流体智力和执行控制力被减弱的情况下,依靠更为有限的脑力去勉强度日。生活,就这样变得举步维艰起来。
将一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搁置一旁,与借用无异。你通过不去做这件事情而为今天赚得了时间,但却增加了未来的成本,因为你早晚要借用其他时间(可能更多的时间)来处理这件事。就算现在做这些事能为今后带来很大的好处,人们也常常不愿在现在就付出这些小小的努力。
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
比如项目一开始的落后会导致团队遇到问题时选择走捷径,最初的落后会导致更多的低效现象。你全神贯注在迫近的截止日期上,当终于完成手头的工作时,才突然意识到下一个项目马上也要到期了。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切身经历,当团队在一项早该完成的工作上疯狂赶工时,下一项任务的起步就必然会被延迟,而落后就意味着团队成员同样要去扑救下一项任务的火势,并从此一直落后下去,这就是所说的“救火陷阱”。“救火陷阱”与稀缺陷阱相同,对组织而言有一种解决办法就是对余闲进行明确的管理,确保余闲的存在,一定要有这样一个人,他多关注的问题不是今天需要完成什么,而是明天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突发事件,而这些突发事件又会如何影响紧张的工作计划。他的存在能够保证专注于当下工作目标的人们,不会像未来的项目借用资源,并因此耗尽余闲,将组织拉入未来的带宽陷阱。
在充满稀缺的世界中,漫长的截止日期就是酿造麻烦的问题所在。早起的资源充沛会变相鼓励人们浪费,而等到截止日期临近时,管窥心态和忽略行为又会出现。所以,将漫长的一次性截止日期改为渐进式的阶段性截止日期,有助于问题的改善。
缓冲机制的构建需要在资源充裕时进行。如果你早已预期到了自己的时间稀缺,那么就应在日程安排上流出富余的空间,不一定要找到什么明确的理由,只不过为了在不浪费成本的情况下去周转你手头的诸多项目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