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
http://m.doc88.com/p-9039766129136.html
此文代表了一些人近一年多以来的价值观念。意义有两条:
1,基层教师自主创新的意识不断增强,独立思考的精神不断确立。
2,传统权威地位被1有所撼动,自感自身的理论存在价值降低。
在上述二者矛盾发生后,尚处权威地位的人员一定推出有利于自身的价值观念(守定既定的、坚持现有的),批判那些探索者、否定那些探索的意义。
其方法是,推出“工匠精神”。意义在于本语词所反映出的价值:“工匠”一词,其本身已经包含有按既定的规则去做,不准越规矩的含义。要让大家都按这个流程规矩去做,这就有利于权威者一方继续保持他们所规定好的规矩。
他的论证有个错误☞他宣称和肯定的“技术与技术修养”本身就有待批判。他需证明“技术和技术修养”的价值,“技术与技术修养”不是评判事情的前提,而恰恰是有待审视、重估和批判的对象。
从他行文用语看,他的态度主导着理性,而不是理性支持着他得出的判断。我对他的这个评价,可以从他行文中,对所有探索行为的冷嗖嗖的、讥讽的和彻底否定性的语词中看得很清楚。
所以,此文和此文推行的价值观念不是偶然发生,是教育权威者们和他们的上级自感“下边”的人不好再如以前似的那么好驾驭,自身地位不再高居其上,是批判精神已让他们感受到了压力的必然产物,而这同时,也就说明,探索者的探索深度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越是保守者,越是理论和实践都趋向于坍塌的境况时,主导一方会越是强调☞和谐、不折腾、按既定的方针办、要匠人,不要艺术家。
他把技术与探索对立,以为探索者等于抛弃技术,谁给的他如此的判断胆量。探索者的技术,只不过不是按着你的技术尺度做标准罢了。另外,所谓识记背默写,不是权威者开创的技术,人类文明伊始,此类技术就伴随着人的成长。
匠人☞他被标准所说服,被规定所限制,只能执行它而不知它的限度,表现出的行为是,不敢一处越规矩,在规定面前亦步亦趋,看似执行着它,其实是被它所执行。
艺术家☞他知道一个规定的限度在哪里、意义在哪里、在哪里可以使用它,在哪里要超越它。
这,就是匠人与艺术家的区别。这也是为什么要匠人和匠人精神的原因————只要你机器一般执行,其余的是你别管。
每一位教师都有做艺术家的资格和权力,打算指导教师给教师定规矩之前,规则制定者们也要好好掂量自身的能力。面对未来,未证伪的、不确定的,才是价值所在,因为就在这当未知之中,才有价值存在的可能性。
“匠人精神”是什么?精益求精。不过,语文界,第一个“精”本身就需要批判,你得看看自己的货是不是就是“精的”。
得允许探索者犯错,而且频繁犯错。老中医都是年轻时祸害了数不清的病人才获得的经验。任何的规则制定者,他的成绩的取得,也绝对不会是刚一抬手就把馅饼接住了的。
不要诱导着语文教师甘当工匠,在工匠的境界里的创新,才是花样的翻新。“甘”当工匠,关键是这个“甘”的麻木态度,这是被一些人鼓吹的所谓的“匠人精神”所虏获“美好局面”。
当然,可错性是衡量一个认识是不是科学的一个标准。所以,聪明的探索者,下一步需要做的是,提供一个明确的限度,指出自己☞在什么限度时,我的理论会失效。这是探索者急需要做的。那种搁哪都有效的思路,对什么问题都能做解释的意图是被人抓住辫子的一大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