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途中,四岁孩子想吃零食,是给还是不给?
玩游戏的时候,6岁孩子在意输赢,是规则优先还是他赢优先?
这是最近多次出现的话题。
关于零食,事主是这么思考的:
事件:和孩子去爬山,我带了一点零食,目的是到了山顶休息的时候在吃。
刚爬到三分之一的路程,就听到她说我饿了(一个半小时前吃完早餐,吃了很多)并开始放慢脚步,不愿意往前走并听到他哼哼唧唧的声音。
我对他说,我也有点累,但我可以在坚持一下。如果你想吃东西,我们再往上爬一下,看到有凳子的地方我们就停下来吃点东西。
我的理解与思考
爱和自由了很多年,四岁的孩子,是否要有零食自由?就跟十岁孩子是否要有手机自由一样…
如果我们控制,孩子就没机会自主自律。
如果我们放手,在一次次失误bug中,完善自由的边界,会不会更好?
我们带零食的目的就是以防万一孩子饿了累了要吃。
孩子停下来想吃时,大概就是饿了,肚子不饿,能量饿,需要情绪支持,需要爸爸妈妈的加油打call。零食是表象,是孩子没能说出来的需要或请求。
在这个时候,妈妈没有看到孩子的情绪需要,反而是讲自己,以成人的累并坚持来激励孩子。
这时候更需要看到孩子,共情,亲亲抱抱加点油或许就行了。
零食也是助燃剂。
但是,零食却也成了成人控制的道具。
再来看另一个案例。
事件:晚饭后儿子要我陪他玩挑棍子的游戏,第一局他胜了,第二局我一开局就拿到好几根棍子比他领先很多,到他的时候他棍子动了他继续挑,我提醒他刚才棍子动了,他说没动继续挑。
我说如果不遵守游戏规则那没意思不想玩了,他有点生气的说要继续玩。
然后我没说话,让他一直挑,棍子动了我也不说话,等到他第三次棍子动得很明显了看我还没说话,儿子说:妈妈,到你了。
我说:你继续吧,继续挑。
儿子说:到你了妈妈。
我说:没有,棍子没动,你继续。
儿子开始有些生气的说:你不跟我玩,我生气了。
我说:你感受一下吧,如果都不遵守规则,这个游戏还有意思吗?
儿子有些生气的跑开了。
想到非暴力的多维视角,于是等儿子冷静了一会过来找我的时候,我和他说:
刚才你看到妈妈也不遵守游戏规则,棍子明明动了说没动,是不是觉得有些生气呀?
儿子说:是的,除了生气,还觉得你鄙视我,动得那么明显你还说没动,明明就是鄙视我的水平。
我问他:所以你是希望能平等的玩这个游戏,但是又希望自己能赢是吗?
儿子说:是的,你可以让我一点点,不要一直都是你拿棍子赢我那么多。
我说:妈妈明白了你的需求了。下次再玩这个的游戏,我希望我们是开心的玩,如果你觉得我赢太多了,可以告诉我让我让你一点,而不是这样不遵守规则的玩,可以吗?
儿子说好的。
一:
他的观察:妈妈赢了他好几根棍子了。
他的感受:着急,生气
他的需求:赢
他的请求:妈妈让他一点
我的观察:明明棍子动了提醒了他还装做没听到继续挑棍子
我的感受:生气,失望
我的需求:公平,遵守规则
我的请求:请按照规则来玩游戏,棍子动了就轮到对方挑了。
二:
他的观察:自己看到棍子动得很明显,说轮到妈妈了,结果妈妈却说没动要我继续玩
他的感受:生气,失望,羞愧
他的需求:被尊重
他的请求:妈妈不要鄙视他
我的观察:既然你不遵守规则,那就都不遵守规则,都给你一个人玩吧
我的感受:生气,失望
我的需求:公平,遵守规则,开心的亲子游戏
我的请求:如果你想要赢一点,可以告诉妈妈你的需求,而不是违背规则玩游戏
面对亲生的孩子,是原则优先还是有爱的成长与开心优先
难免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孩子而让步,但是松懈原则也让我们自己不舒服。
妈妈较真,孩子较真。不同频,怎么办?
这就是价值排序的不同。
对妈妈来说,开心陪伴重要,还是规则公平重要?
对孩子来说,是赢重要还是公平重要
这里考验成人的智慧,自己想如何引导。
孩子情绪稳定,内心强大,你就主张公平和规则
孩子情绪不够稳定,注重赢,也可以稍稍放点水,让他赢麻了,再叠加规则意识
这就是中庸之道[笑脸]找到平衡点,妥妥的被你“拿捏”。
牵着蜗牛散步
或与一个陌生的男人[坏笑][坏笑]共度余生
相信这样的日子在最初的阶段
会一直挑战我们
我们本是一个小小的缺失的一角
一路上会遇到磕磕碰碰
本想遇到生命中的Mr.Right
没想最终是自己磨成了圆[笑脸][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