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晓萍萍萍”公号,订阅“晓萍萍萍”公号,一起探索思维成长,陪你终身学习。)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时间和精力都非常充足,可以轻松搞定一切问题。
但现实中却是,每天会有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接锺而来,我们常常是疲于奔命,四处救火,拖延,最后导致精力和效率大幅下降。
很多重要的事情一拖再拖,不断的忙于紧急又琐碎的无用事物,渐渐的也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沦为别人解决问题的工具。
在《稀缺》中,行为经济学家Sendhil Mullainathan 和心理学家 Eldar Shafir提出了一个观点:
人的大脑就像一条道路,有自己的带宽。当这条道路被某个东西占满时,就会耗尽认知资源,陷入满负荷的状态,无暇去思考其它的东西。
如果人每天都要忙碌的想把活干完,势必会殚精竭虑,那也就没有多余的心力去考虑自己的成长。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现状,有效的调整自己的工作模式。
今天,就为你分享几个思维方式,帮助大家深层次的做诊断和思考,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搭配上行动力才有效果。
1、要记录时间的开销
时间管理的基础,就是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但却很少有人去分析每天的时间都用在哪里。
如果连自己在每天中有多少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又有多少时间不能自由支配都不知道,就不可能作出合理的工作清单。
想要做好时间管理,就要先做好自我分析,一天中大概可以分为,中午12点前,晚上6点与睡前这三个阶段。
回顾一下,在这三个阶段中,有哪些时间是可以自己自由支配的,又有哪些时间是必须被他人占用的,不需要非常的精确,预估个大概就可以。
每个人的工作属性不同,有的人可能需要一整天都在忙碌,很难拥有自己的时间。
这就会导致在下班后,整个人非常的疲惫,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做其他的事,只想好好的休息。
但是你要清楚, 下班后的时间才是你可以只有支配的,也只有抓住这个时间,才能做一些有意义的自我提升,拉开与别人的差距。
在《把时间当朋友》这本书里,李笑来提到了一个通过记录时间开销,来磨炼自己对时间的感知力。
他的这一做法,是受到了前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事迹的启发。
柳比歇夫有着奇妙的时间感知力,即使不看表,也能准确的说出做每件事所花费的时间,甚至能够精确到分,就好像在自己的身体里装了一个计时器一样。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很简单,只需做好两件事。
1、记录事件-时间日志
就是详细地记录每天做了什么事,每件事花费了多少时间,记录要精确到分。
例如:晚饭后打算背单词,从7点开始,到8点结束,花费了60分钟时间,背下来多少个单词。
2、坚持记录
只记录一天的时间日志是没有用的,是无法做到准确预估时间,要记录到你可以预估时间才可以。
可能是几个月或是一年,刚开始会觉得非常麻烦,但是真的习惯都是从最简单的点滴改变的。
只有了解了时间的去处,才能更加合理安排时间,利用好它。
时间就是金钱,我们可以记录每一笔钱花在哪里,也可以试着去记录时间都用在了哪里。
2、整段时间与碎片时间
第一步,我们记录和找到了每一天中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这一步,就是针对自由支配的时间,做一个详细的分析:
有哪些是整段时间,可以做全身心投入的工作。
那些又是被分裂的碎片时间。
其实,记录下来,你会发现整段时间会非常少,可能就在1-2小时左右。
但不要小瞧这点时间,它就是可以帮你与别人产生差异与创造价值的机会。
一定要好好的利用好它们,不要被一些没有营养的娱乐活动侵占,也不要让它溜走。
我们尽可能的在这些整段时间,不被外界打扰,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做最重要的事,做对自己的未来最有意义的事。
什么才算是最有意义的事?
长远来看,能否可以给你创造收益。
做这件事,在未来能否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成绩。
它能不能让你感到快乐,对家庭是否有益。
我们是不可能盲目的做一件事的,能坚持做这件事一定是富含了某种向往的奖励。
而剩下不重要的事或别人的问题,就让它们靠边站吧。
3、回顾与复盘
我们在确定做一件事时,不可能是没有方向的,但即使有了方向,中途也会出现一些偏差,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想办法把它优化好,继续提升。
最好的方法就是复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就要停下来,回顾之间所工作和进行下一步的规划。
可以经常停下来,问问自己:
我想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方向是否正确?
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优化?
做时间管理的核心就是要确定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朝着这个大方向去努力。
可以用最简单KPI复盘法来复盘。
K(Keep保持):有哪些方法后面需要继续保持;
P(Problem问题):在这次项目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T(Test尝试):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下次中进行测试,尝试改进?
这样就可以将经验转化成财富,不断的激励自己去成长。
改变不可能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坚持与改进,但不勇敢的踏出第一步,将永远的在原地打转。
点个赞,执着与理想,纯粹于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