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个人经历不能说是稀有,但也是为数不多。在毕业三年后我决定全职考研,如今如愿在北京一所大学读取研究生。心愿的达成并没有给我带来预想中的喜悦,相比大学毕业之后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再或者再战一年,都可能会比现在要开心的多,何况还有临近30的危机感。
对,一种危机感。
虽然大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我渐渐发现一个微妙的区别,25岁之前的读书学习,即使是再不起眼的学校,为了将来谋取一份稳定的工作,家长和亲戚都是乐意和赞成的。可是,25岁之后,再去选择读书的话,多少让人觉得有点搞不懂,隐约透露着一种“干嘛要这么折腾呢”。
我曾经一度以为成功上岸后反而更焦虑,是因为我没有得到身边人和朋友一如既往的“赞赏和认可”,这是一种需要他人认可才会自我满意的依赖心理。现在我觉得,是付出后收获的喜悦瞬间被大龄、工作、家庭等现实问题淹没。考学不仅仅是考上的问题,更是之后的种种。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只不过,我的紧迫感要远远大于本科刚刚毕业的同学。
原本以为,让自己更优秀一点,会让自己面对未来时更稳妥一些。到了某个阶段,反而是更认清自己的位置,而自己并不一定能应付的来。
小的时候觉得犯错就是成长的机会,无可厚非。不知道什么时候,尤其是在一群比自己小的人面前(当然,也有大的,但是小占了多数),做得好是正常,做不好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甚至狭隘的情绪里。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却无力扭转。
也许,接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更容易让人放宽心些。而自己不可能一直是那个突出的人,或者说是我一直依靠突出来获取安全感和自信。
事情不一定非要做得很完美,承认自己和事实的局限性不无是一种“智慧”。况且,人的一生很长,生活也有很多种形式,不要只关注一件事。通常只做一件事,是幸福却又极危险的事情。
一个TED中,大意讲到在30岁的关口,想要把爱情、家庭、事业一把都抓住,那是压力很大的事情。若是在一瞬“猛然惊醒”,发现自己真的什么都没有,那种什么都想做但是好像什么都做不了的感觉,也让人很是疲惫。
30岁,似乎什么都应该有但是并没有。
在若有若无的焦虑笼罩下,大家都在埋头做自己的事情,每个人过得不一定如意却也无暇顾及他人。只是经常在某个深夜,辗转反侧,似乎异常清醒又迷惑。
这是一个没有参考答案的道路,前方如何,看似光明,又时常觉得缥缈易断。
虽然短短二十余载,但仍有一些近乎绝望的时刻。现在只是黑暗中摸索,忐忑又有些许慌乱,稳一稳踉跄的步伐,即使在至暗时刻到来之际,也许还是会无力招架,甚至连连后退,只要咬紧牙关,不要躺地不起,还是能安然渡过。
坚持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