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自古至今,从小到大,都是大部分人谈之色变的一个存在。
我们平日里想发个朋友圈都会纠结很久,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肚子里没货,半天憋不出一个字,写了删,删了再写......
我们也会经常听别人说:‘想要输出那你要出入’。这里是一个句号,这话说的很对,亘古不变的真理,但是与没说一样。这就相当于,我在上海问路边的老大爷,开车如何到北京,他告诉我你向北开就是了。
那么今天我会具体告诉你一条通往北京的高速公路,但是现实是有很多条,只是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而已。这里把我自己认知框架中的‘捷径’分享给你,希望给你启发。
其实,写作与烧菜是的本质是一样的。
1、素材让肚子里有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何谈写作!
谈到素材,来源无非是我们每天在工作、生活或者娱乐中接触到的事物,然后被我们存储下来。说到这里,前提是需要我们对待生活要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比如,我们经常说的碎片化阅读,很多人说是毒。但是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很好的驾驭他,试想我们每天看到了那么多文章,相信有很多是能够拓宽我们的认知疆域,但是大部分人看完就不了了之了,这才是症结、不可取之处。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把文章里觉得好的内容分标签记起来,这是较为基本的要求;更好一点是能够把自己的思考也融合进来,这样就更好。
再比如,现在音频类和视频类的媒体,也是随处可见,能够为人人所用。但是据我所知,大部分人还是停留在看乐子、看热闹的阶段。
有太多好的资源,为什么要视而不见的浪费掉呢?
我们应该把这些好的资源用的更好,例如TED、奇葩说、一席等等都是非常优质的内容,每次看都会让我们的认知边界再大那么一点,从而实现迭代,所以都应该记录下来。
就这样,随时把素材分门别类收集好。切记,不要只记在脑子里,因为一次记忆经常长时间是很难复现的。
素材就是平时多思考,记下来为我们所用。因为灵感和想法很多时候是来自生活不经意之间。而当我们动笔写作时是想不出来的。再牛的人写文章也是在已经存储好的素材库中检索出来的,只凭脑子记忆是绝对不可能的。
2、整理素材让混沌变有序
收集好了素材,开始烧。一道菜里,每一种食材都会影响菜的口味。所以食材的自由组合不同,菜也就不同。而且,只有我们练习多了,才能掌握好烧菜的火候。
但是,有些食材需要处理,不能立即使用。所以素材也一样,需要消化好才能用。我们说吃饭是为了更有力气,但是刚吃完之后肯定是不能立即干活,需要经过肠胃消化处理,转化为能量才行。否则会出现胃下垂,起到反作用。当然,吃的时候也要慢一点,不然一口馒头猛吃下去,被噎到也是正常的事。
所以知识也是一样,需要消化、需要细嚼慢咽。
就这样,经过长期练习,我们就可以熟练掌握每种食材的属性,不同的菜需要那些,不需要那些,都会有一个很好的认识。
当我们菜做多了,我们就会从宏观上了解各种菜系的不同。然后在自己的理解上,产生自己独特的美食品味。从点到面,最后还有可能自生一派。
知识体系就是就像菜系一样。从点到面,再到自生一派。
关于写作的逻辑和烧菜是相通的,找到知识,把知识消化好,才能写出好看的文章。
3、自由组合形成体系
我们知道苹果公司的Iphone4手机没有一个是自己研发的专利,只是把市场上合适的‘食材’组合创新,最后缔造了一个神话。电影也是一样,桥段是有限的,编剧的厉害之处就是把桥段混搭,然后赋予到具体环境中,一部部电影生生不息。
所以,组合是这里的重中之重,这需要我们对每个素材的深刻理解,把看似根本不相关的事物捏合在一起,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
而当我们能按照自己的逻辑完成,根据自己的认识,完成写作,这又是另一个境界。
到这里,文章就已经写出来。但是这只是方法论,践行的过程会遇到这个麻烦。但这也正是坚持的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只不过每个人的井口大小不同而已。今天我写这些,日后回头看肯定是会发现有很幼稚、很滑稽的地方。但这也正是为了烧出更好的菜,我们才不断地烧,毕竟我们不是天生就能烧得一手好菜呢?
图片摄影:andrewlloydgordon
图片授权基于:CC0
至lee名言:艺术大多是自由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