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出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那时的农村是大集体生活,他家境贫寒,父母忍饥挨饿也要让他读书。自此,老王背起行囊开始了求学路。
学堂在离家40公里的县城,老王步行一天才能到学堂,每次需要备足一个月的干粮留宿读书。
老王勤奋好学,在学堂认真听讲,不耻下问,对《三字经》《百家姓》等讲起来头头是道,还写得一手好书法。
可是,学习一个月后,带来的粮食吃完了,正好回家看望父母,再带些食物。
这次,老王步行一天,赶在天黑之前回到家,和父母唠嗑住一晚。第二天早晨,背着面粉和干粮匆匆向学堂走去。
路途中,远远看见身后一位红衣女子骑着毛驴走来。老王正好走累了,坐下来歇息,等红衣女子走近,才看清俊俏的脸庞,妙曼的身材,穿着得体干净。
老王起身主动行礼,自报家门。红衣女子也回礼报了姓名。几句寒暄,便得知同行。
原来,红衣女子叫桂英,是县城女子学堂的学生,也是回家取粮食的。只是家境不同,老王家里穷,只能步行,而桂英有自家小毛驴当坐骑。
桂英看到老王背的一大袋面粉和干粮,便让把袋子放到驴背上,步行轻松点。
就这样,一头毛驴驮着两人的粮食,两人一起步行到县城。一路边走边聊,才知道桂英的家离县城更远,是老王家南边40公里外,祁连山后面的住户。
有了这次相遇,以后每月回家,老王都主动和桂英约好一起往返。老王愿意做那个牵毛驴的人,让桂英坐在驴背上,走累了,吃点干粮,小毛驴喝水吃草,稍作休息继续赶路,两人一路走着不再寂寞。
在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老王和桂英虽然认识,但也仅仅是结伴同行者。桂英是女子学堂的住宿生,也只有月底回家取干粮时,才能与老王再次相见,然后结伴同去同回。
只是每次到老王家村口,他们早早就拉开了距离,老王回家了,而桂英骑着毛驴继续前行。约好一天后桂英返回路过时,在村口等老王,然后一起返回县城各自的学堂。
两年多的结伴往返,40公里的路程,一头毛驴驮着两个人的干粮,一路相伴、彼此照应,铸就了忠贞的爱情。
学业结束后,老王在村上当了文书,算是学业有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两厢情愿,桂英被这头小毛驴驮着,翻过祁连山嫁到了老王家。
从此,老王和桂英有了自己幸福的小家。
后来……(请看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