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清初,大多数汉族的知识分子都坚持抗清复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种,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当时好几次抗清事件都起源于削发,即汉人历来束发而清人强令削发,甚至到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地步,头发的样式看来事小,却事关文化生态。
在这场文化对抗中,众多文人首当其冲。例如大学者刘宗周,自清兵进杭州后便绝食而死;另一位大学者黄宗羲投身于武装抗清行列,失败后回乡;另一位大学者顾炎武,武装抗击失败后便开始流浪。
但是事情到了康熙那儿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位清朝的帝王竟然比明朝历代的皇帝更热爱汉族的传统文化。他下令各级官员以”崇儒重道”为目的,向朝廷推举”学问兼优、文词卓越”的学士,由他亲自主考录用,称作”博学鸿词科”。
起初文人是抵触的情绪。有一位叫李颙,受到推举后称病拒考,被人抬到省城后竟以绝食相抗,众人只得作罢。没想到25年后,50余岁的康熙还记得这位强硬的学人,要召见他。李勇没有应召,但心里毕竟过意不去,派儿子李慎言做代表应召并送去自己的两部著作。这件事带有一定的象征性,表示抵触的汉族知识分子也开始向康熙和解了。
这不是变节,也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文化生态意义上的开始认同。既然康熙对汉文化认同得那么诚恳,汉族文人为什么就完全不能与他认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