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种生命周期都有计划要素。生命周期的不同之处并非在于计划是否完成,而在于完成了多少计划以及何时完成。敏捷项目也有计划。主要区别在于,通过对频繁交付的可交付成果的评审,团队将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和重新计划。无论采用哪种项目生命周期,项目都需要计划。
2.迭代型生命周期通过连续的原型或概念验证来改进产品或成果。每一个新的原型都能带来新的相关方新的反馈和团队见解。然后,团队在下一周期重复一个或多个项目活动,在其中纳入新的信息。团队可能会在长达数周时间的一个特定迭代中使用时间盒,集中各种见解,然后根据这些见解对活动进行返工。这样,迭代有利于识别和减少项目的不确定性。
当项目复杂性高、变更频繁或当项目范围受到相关方对所需最终产品的不同观点的支配时,采用迭代型生命周期会有优势。迭代型生命周期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因为它是为学习而优化,而不是为交付速度而优化。
3.完整性和交付是主观的。团队可能需要获得关于原型的反馈,然后可能选择将最小可行性产品(MVP) 交付给部分客户。客户的反馈将帮助团队了解他们需要为随后交付的最终功能的完善提供些什么。敏捷团队的一个重要差异化优势在于,他们会经常交付商业价值。由于产品的功能得到增加,就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因而我们就可以说,它是增量交付的。
4.敏捷可分为基于迭代的敏捷和基于流程的敏捷。前者,各时间盒大小相同,各时间盒结果为可行的测试功能;后者完成各个功能开发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功能性的、提供价值的增量可交付成果,是衡量进展的主要尺度。为了适应更频繁的变更,和更频繁地交付项目价值,敏捷生命周期结合了迭代和增量方法。
5.混合型生命周期作为过渡策略
许多团队无法在一夜之间切换到敏捷工作方式。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于预测型环境、并在其中获得成功的人士,敏捷技术的观感截然不同。组织越大,活动部件越多,转换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因此,计划一个渐进的过渡是有意义的。渐进的过渡涉及到要增加更多的迭代技术,以便改进学习,加强团队和相关方的一致性。之后,还要考虑增加更多的增量技术,以加快对发起人的价值和投资回报。上述各种方法的组合被视为一种混合方法。可以先在一个风险不大、具有中低程度不确定性的项目中尝试这些新技术。在组织成功地使用混合方法后,再尝试更复杂的项目,这些项目需要增加更多的技术。这是一种根据组织的情况、特定的风险,以及团队适应并接受变革的就绪情况而调整的渐进混合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