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享史文杰《好的教育》
第三章 没有数学符号的数学课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 ——(法国)让雅克·卢梭
12.明白道理比学会计算更重要
蒙特梭利全盘否定应试教育和奖惩制度,而用独特方法去激发幼儿的求学欲。
在蒙特梭利学校,老师的任务是鼓励孩子凭自己的兴趣,选择“玩”哪些玩具。让孩子按自己的节奏,慢慢领悟其中的道理。
利拉德在其所著的《蒙特梭利:天才背后的科学》一书中,是这么评价这类学校的:要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动性,就要引导他们选择自己想学什么,让孩子享受学习本身的乐趣,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成绩而学。
启蒙教育就得慢慢来,应该以“边玩边学”为手段,以“寓教于乐”为宗旨。
现在总讲底层逻辑,学会道理就是看懂底层逻辑。
13.从背诵数学口诀表说起
乘法口诀表很实用,但对孩子来说,强调记忆的学习是弊大于利的。
教育孩子勤奋是应该的,问题是儿童很难领会其中的道理。与其苦口婆心地告诉孩子学习是辛苦的,倒不如慢慢把勤奋的概念潜移默化地注入进去。
与由外往内灌的快教学不同,这种形式的慢教育采用了由内往外引的手段。它从简单到高深再回归简单,让孩子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痕的教育,它不给孩子留下学习靠死记硬背的坏印象,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学,以后能由衷地想继续学习。
靠记忆获得的分数无法满足人生的实际需要,只有真正学懂的人才能从容应对考试与应用。
14.没有数学符号的数学课
数学无处不在,这一点都不夸张。
我们不用整天敦促孩子悬梁刺股,也能让孩子从日常生活中学到数学逻辑的精髓。逻辑思维是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去理解事物的过程。无论孩子将来学文科还是理科,逻辑思维能力都有其用武之地,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让孩子从小生吞活剥抽象的数学概念。
引导孩子去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自然形成逻辑思维的能力,就能规避那些因“教学低龄化”而产生的弊病。
好的教学不是将抽象概念一股脑儿倒给孩子,迫不及待教小孩去机械地学解方程。
日常生活中充斥着逻辑的常识,它们是启蒙儿童逻辑思维的最好教材。 好的教育可以是远离符号化的教育,是让孩子从生活中看到事物间的内在关联,让逻辑成为他们生活中的自然语言。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长大后就自然会有强的思维能力,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上好没有数学符号的数学课,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文化水平还真是做不来。所以,真正的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话就努力提升自己吧!
15.不怕学得高深,就怕学得生硬
“高深莫测”表示太难解释或难被理解,那该不该给小孩讲深奥的知识呢?人们一般的共识是,教育小孩以培养兴趣为主,不宜过早讲太高深的知识。这个观点没错,但如果讲得恰到好处、讲得得法,高深就不一定是莫测,深奥也不一定会难懂。
传授知识不应该套用深奥的术语说原理,而应该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讲道理。早教的关键不是“该不该讲深奥的知识”,而是“该怎样讲深奥的知识”。
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曾这么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生硬的真理会把学生弄得云里雾里晕乎乎的,根本达不到教学的目的。相反的,高深的知识一旦成了学生能感受得到的东西,一次学习就能成为一场感悟。
现实中有多少把孩子讲的云里雾里的教学方式,就有多少培养书呆子的可能。那些为了考试而学的学习,又造就人多少学习健忘症。
16.勤奋的人有时也会被辜负
孩子能勤奋不容易,但被珍惜了吗?勤劳是一种珍贵的品质,对于小孩来讲更难能可贵。在学校和家教中,人们经常勉励孩子勤奋,说聪明靠努力学习,知识靠勤奋积累。这句话虽然没错,也只说对了一半。
学生的勤奋有时只是表面上的忙碌,它却折射出另一种隐藏的懒惰。对于施教者来说,如果把应付考试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就会心安理得地教错书;而如果把积累知识为唯一的目的,就会习以为常地教死书。有的孩子每天早起背单词,每堂课认真听讲,放学后先完成作业。在人们心目中,这样的学生是学习的榜样。但如果仅满足于孩子整天在忙碌,而忽视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孩子的勤奋就会被辜负。
学错了东西,再怎么努力也是做无用的功。
教学内容的确重要,教学方法也同样如此。好的施教是通过示范,启发孩子去领悟。
勉励孩子勤奋固然重要,但珍惜他们的勤奋更可贵。这不仅要求人们避免教授错的“知识”,而且要避免图“快”而禁锢了孩子的思维方式,对不住孩子的勤奋。
好的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培养真正有思想有文化的人。家庭教育的关键不是教会孩子什么,而是如何教授孩子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