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下,缺乏定力、担心这担心那,我们如何判断自己的焦虑状态是否会毁掉自己?

从2019年末开始,疫情至今已经快3年了,总感觉胜利在望却又反复来袭。9月这次来势更猛,再次迎来的停工、停学、停业状态让大家都感到无所适从,并为此焦虑。很多人会忍不住的担心以后的工作问题,父母的养老问题,孩子的教育问题等。

那在这样的世纪难题下,我们如何分辨我们的焦虑状态是否合理呢?

1.先让我们来看看焦虑是什么,焦虑是指人的一种本能的情绪状态,当外界压力过大,再加上自身感觉能力有限的时候就会出现焦虑。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状态。

就像面对考试的学生,总会或多或少有一些压力,但是这些压力迫使他去做更多练习和训练。这种焦虑,调动了他的积极性,促使他进行了行动,这样的焦虑是合理的。

它是由于客观的因素造成的,有事实依据,且持续时间短一天当中顶多有少部分时间会想起,而即使想起也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和转移,这属于正常的焦虑。

2.而相对程度重一点的焦虑状态,一开始也是由一件具体的压力性事件引起,但到后期,很多事情都会刺激产生类似的焦虑状态,也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泛化”,同时焦虑不安的状态持续两个月到半年之间。

比如一开始确实是因为疫情的原因造成对生活对未来的担心和焦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这种焦虑不局限于当初对疫情下生活的担心。

甚至孩子偶然一次的作业问题,自己身体有一点的不适,和伴侣或者家人吵架等。都会引起自己更多的“胡思乱想”,“担心孩子以后学习不好,考不上好学校怎么办,自己身体要是出现什么疾病怎么办,家人或者伴侣是不是要和自己断绝关系……”

而且每天考虑这些事情的时间会大幅的增加,因为考虑到这些事情会引起自己情绪极端的不稳定。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就是控制不住的大发雷霆,有的则表现出比较“丧”的状态,整天什么都不想做,窝在自己的床上。不想出门,不想社交,甚至饿了连去泡个面都不想……失眠、敏感、胡思乱想更是家常便饭。

3.程度再深一点的,持续时间超过半年或一年以上。任何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都会引起焦虑。即使是选择穿黄色衣服还是白色衣服,吃饭还是吃面,坐车还是打车等,都会引起纠结和不适。 

甚至有的会发现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状态,比如一下子头晕、心跳过快心率过高、莫名其妙的心慌出汗、坐立不安、消化不良、肩颈僵硬酸痛等等。而通常这些症状,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任何器官出现问题。  这些状态明显的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工作和社交,而且自己根本控制不住。达到这种程度基本上都要去医院进行确诊了。

4.那在疫情当下或者是可能常态化的情形下我们能做点什么,让自己更好的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呢?以下提供几点思路:

①尽量让自己的生活规律。不要因为一时的空闲就肆无忌惮的熬夜、喝酒透支身体。尽量的保持规律作息,在不稳定的阶段保持自己的稳定这很重要。

平时没空的大可以趁这段时间提升下自己的能力,即使是多读两页书、新学两道菜、多做两个锻炼等。

②适当远离负面信息。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过多的信息本就让我们浮躁不安。减少负面信息的摄入,多留点时间给自己梳理和细化自己的所需所求,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解决问题。

③选择恰当的宣泄表达方式。比如和朋友家人多连接、沟通,自己书写记录,运动、冥想正念、呼吸放松等,或者找咨询师进行梳理、释放等。

切记,要及时的处理心理的不适感,很多严重到必须药物控制的疾病,就是平时你不留心的小事一点一点累计起来的。

④程度严重的,可到医院就诊,开一些药物进行控制,再根据医嘱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最后希望大家能借这段时间,试着让自己静下来,把久未打扫的心房好好的整理一下,以积极的状态和超强的行动力,准备迎接新生活的到来!

如果感觉世界不够温柔,那就先对自己温柔一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