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案例分析是《爱打架的男生——如何应对儿童攻击性行为》!
一、概念的界定
攻击性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被L·D·Eron定义为“是一种经常有意地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我们对于攻击性行为是这样界定的:攻击性行为是指以口头的或身体的方式对他人身体、心理进行伤害的行为。用木棍、拳头打人是攻击性行为;用言语直接伤害他人,侮辱他人人格,使人丢脸,也是攻击性行为;捏造谣言、诬陷他人等间接攻击他人心理,同样属于攻击性行为的范畴。
二、资料搜集:
(1)学校情况:
喜欢去招惹同学,捏别人的脸,破坏别人的文具,用笔画同学的衣服,骂人。
在数学课上睡觉,老师走到他身边,轻轻敲了一下桌子。他就站起来骂了老师一句。下课后,老师想带他去办公室,结果他反手打了老师一巴掌。
(2)家庭情况:
父母不在家的时候,也会打妹妹。
三、心理老师辅导过程:
(1)绘画“房、树、人”测验:
房子画的房门是关闭的,没有窗户。房顶的烟囱冒着浓烟——他内心积压很多愤懑,需要一个出气筒。
树干很粗,涂抹很黑——他的行为控制力差,易冲动。
有一道疤——他的心灵曾经遭受创伤。
房子前面画了一个人,没有耳朵,头发不多,而且都是直直地竖着的——攻击性强,心理逆反。
房子右上角画了一个太阳,光芒四射——太阳意味着他需要温暖、关爱,可能更需要爸爸的爱。
(2)和妈妈交流,传达给她——家庭的环境很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言传身教。
(3)班主任开展团队活动努力让小男孩融入平等、友好、互助的班集体,帮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心理辅导效果:
半年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小男孩攻击性行为大大减少,能与人和平相处,还能为别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显然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辅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今日感悟:
教师在教育这类学生时,应采取正面教育。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缺乏正确是非对错观。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认识是非对错。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在充分让学生讲出自己攻击的原因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步步地引导其错误行为将导致的严重后果。只要引导得当,且让学生充分地宣泄,实践证明:教师是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