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读的一本书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格利曼写的《真实的幸福》。
读这本书最初的原因还是听别人说一个人如果不学一学心理学,那么他一生一定要读完一本与心理学有关的书籍,这将使她受益终生。恰巧,我也很想知道我可以怎么做能主动地让自己变得更幸福、更快乐。
这本书中写到,乐观是让人幸福的二十余种特质之一,乐观的人倾向于把目前的困难解释成暂时性的、自己有主动权的,以及只有在这个情景下才会如此的,而悲观的人则认为他一辈子也逃不掉困难的事,倒霉事将一桩接着一桩,而且是自己无法操纵的。
面对同一个很忙很痛苦的星期,乐观的人会不段安慰自己说下个星期就会轻松了,因此会更容易度过这一个难熬的星期。而悲观的人更可能认为下个星期以至于每个星期都会如此忙碌痛苦,因此会陷入无尽的抑郁和痛苦。
但一个人的乐观与悲观并不是牢不可破、不可更改的,我们可以主观地尝试去控制自己的想法。每当想要抱怨的时候,停下来,去想一想解决方法,想一想自己可以主动地改变这个困境,长此以往我们的想法就会越来越积极,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乐观。这也就是本书中提到的“习得性乐观”。
当然本书中有些观点我也并不认同。我发现本书很多篇幅都在根据一个人的特质去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幸福的,但这些特质中的很多我持有相反意见。例如文中说道帮助他人之后一定会更幸福,我觉得不是。如果帮助他人后能够得到正向的反馈,比如被帮助者的一句谢谢,或者帮助他人对我也能带来好处,我才会觉得快乐。我记得曾经在超市门前看到一位大妈的摩托车倒了,超市里买的东西散落一地。我上前帮她捡,她却一直把我往边上推,最后把袋子交给她的时候大妈一把夺走,一句谢谢都没说。在这件事情里虽然我帮助了别人,但是因为没有得到大妈的正向反馈,我依然感受不到帮助别人带来的幸福,甚至被一把夺过这样的动作而感到一点点的不愉快。
此外,本书中的一些数据没有很大的普遍性,只研究一两千人就得出一些结论未免有些草率。不过在科技还没有大发展的当时背景下,作者能够开拓新路,去研究积极心理学还是值得我们相当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