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内脏与人体
望诊为四诊之首,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有病,必反映到体表。《灵枢》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内脏的功能活动及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到体表的相应器官,出现色泽、声音、形态等诸方面的变化。察皮肤之滑涩,可知津液之盈亏;腠理之疏密,可测营卫之强弱;肌肉之松紧,可辨胃气之虚实;筋膜的粗细,可别肝血之盈亏;骨骼的坚脆,可析肾气之盛衰。
《黄帝内经》曰:“夫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就人体而言,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骨,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五脏之官:目者肝之官,鼻者肺之官,唇者脾之官,舌者心之官,耳者肾之官。故心出为舌,肝出为目,肺出为鼻,脾出为唇,肾出为耳。从舌、目、鼻、耳、唇可察五脏之变化。五脏所主:心主脉,其荣色;肺主皮,其荣毛;肝主筋,其荣爪;脾主肉,其荣唇;肾主骨,其荣髮。从皮肤、毛、髮、筋、爪、唇可察五脏之强弱。五脏所恶者: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人的情感、意志也与五脏相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心主喜,肺主忧,肝主怒,脾主思,肾主恐。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第二节 色泽与健康
一、常色与病色
医经将人体面色分常色与病色。常色乃健康人皮肤的色泽,其特征是光明润泽,含蓄不露。常色又分正色与客色。人所属种族的皮肤之正常颜色称为正色。我国人的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荣润光泽。然由个体差异,正常面色亦稍有变化,人有老少之分,老人不宜色嫩,少年不宜色枯。随外界、情绪、气候等因素的变化所显现出的色称为客色。邪气入侵,皮肤所显之色泽,称为病色。
《望诊避经》指出,望诊之法,有天道之殊,有人事之变。故凡欲知病色,必先知常色。欲知常色,必先知常色之变。欲知常色之变,必先知常色变中之变。何则?饮酒者,脉满色充,故目红息粗而色赤;肝浮胆横,故趾高气扬而色青。食入于阴,气长于阳,故饱食者血华色而益泽;饥则气衰,甚则气少,故腹馁者色泽减而少气。奔走于风雪中者,寒侵肌表,故色青而闭塞;奔走于暑日中者,热袭皮肤,故色赤而浮散。房劳者精气下泄,故目下色青;用力者气血上趋,故面上色赤。久卧伤气,面则壅滞;未睡伤血,色或浮赤。怒则肝气逆,故悻悻然目张毛起而面苍;愧则心气怯,故赧赧然颜渐汗出而面赤。思则气聚于脾,故睑定而色黄以涩;喜则气发于外,故颐解而色红且散。悲则气消于内,故五脏皆摇,色泽减而声噍以杀;忧则气并于中,故两眉紧锁,色深滞而气郁以塞。恐惧者,精神荡惮而不收,故色脱而面白;惊怖者,血气分离而乖乱,故气促而面青。此皆常色变中之变,固可因其气色未定而知之,然必待气色已定而诊之。知其常色变中之变,可诊其病色变中之变矣。
二、察色十法
由于内脏精气的华彩外现于颜面,看病必察色,察色必观面。通过观察面部色泽的变化,“五脏之色,随五形之人而见,百岁不变。”五形人所属之色为正色。一要观察红、黄、青、白、黑五种颜色的变化,二须观察颜色的润泽情况,注意光泽明亮和晦暗无光之间的变化来预测体内病变。观察须在光线明亮处,需反复对比、全面审视。而颜色之浮沉、清浊、微甚、散摶、夭泽为察色十法。它是对各种颜色变化的观察而判断病情发展的主要方法。
浮沉——判断病变之表里。
浮——若病色浮露,如涂在表面,表示病在浅层,病变较轻。
沉,指颜色深隐不明显,表示病在里。由表入里,表明病情加重。反之,由深变浅,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化。
清浊——判断病变之阴阳。
清——如天气晴朗,指颜色清明显亮,属阳。
浊——如天气阴雨,指颜色混浊晦暗,属阴。清表示正气虚,浊表示邪气胜。由清变浊表示由阳转阴,病情加重;反之由浊转清,表示病情转轻。
微甚——判断病变之程度,病人抵抗力之强弱。
微——指颜色浅淡,病势轻,表示正气不足。
甚——指颜色深、浓,表示邪气盛,病势较重。若颜色由微变甚,表示病情转重;反之,则由重转轻。
散抟——判断病变之新久。
散——指疏离,病色如云雾状,表示新病。
抟——指聚集,病色如云聚色浓之象,表示久病。先散后摶,病变加重,先抟后散,病变转轻。
泽夭——观察病情的发展与预后,在望色中最具实际意义。
泽——指气色润泽,光彩明亮,说明疾病的发展及预后效果好。
夭——指气色枯槁、晦暗无光,说明疾病的发展及预后不好。同一种颜色,由于泽、夭之不同,结果自然不同。
颜色与病变:《灵枢》以赤、白、青、黄、黑五色,既代表不同脏腑的病变,又代表不同性质的病邪。
五色发于五行,根于五脏,而有四季之别。
一曰水,于物为精,其脏在肾(膀胱),发色为黑,其旺在冬。
二曰火,于物为气,其脏在心(小肠),发色为赤,其旺在夏。
三曰木,于物为魂,其脏在肝(胆),发色为青,其旺于春。
四曰金,于物为魄,其脏在肺(大肠),发色为白,其旺在秋。
五曰土,于物为意,其脏在脾(胃),发色为黄,其旺四季。
五色诊病:
赤主热症、炎症,色重多实热、色轻多虚热。
白主虚症、寒症、失血、贫血症。
青色主寒症、痛症,淤血、惊风。
黄色主虚症、湿症。
黑色主淤血症、肾虚症、水饮症、寒症、痛症。
这方面的著述很多,仅就面部色泽变化与疾病的关系略述之。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脏器的属性与功能,是按照中医对脏器的理解,和西医是有区别的。
五色所主的西医病症:
白色表示炎症、贫血、失血。
青(绿)色表示痛症、血液循环不好。
黄色表示肝胆病、慢性病。
红色表示低热、高烧。
黑色多见于危重病人,或色素沉着。
第三节 观形态
形指体形,态指姿态。观形态,一在静,二在动。静可观人之胖瘦、高矮、皮肤色泽、有无畸形(如鸡胸、龟背、偏瘫等)。动态方面的观察比静态观察更为重要,如活动时身体各部分是否正常,是否协调,动作是否轻健有力,有无异常。《黄帝内经》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古之医书云:肥人湿多,瘦人火多。湿多,外邪易入,中缓少内伤;火多,外邪难入,中燥喜内伤。坐而仰者肺实,实则胸盈仰息;坐而伏者肺虚,虚则伏而短气。以手护腹者,里实心痛。
胸部:扁平胸,胸部扁平,胸厚不到胸宽的一半,锁骨肋骨明显外露,称扁平胸,见于营养不良、癌症等;如一側扁平,多见于胸膜粘连。桶状胸,胸廓呈圆桶状,肋间变宽,见于支器管哮喘、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鸡胸,胸骨突出,肋骨两側凹陷,称鸡胸。
次为看神态,精神状态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标志和体现。若两眼放光、精力充沛,是为有神。其人必然身体健康、无大病。若两眼呆涩无光、精神萎靡不振,是为无神。其人必身体虚弱有病。看神重在眼,但不可只局限于眼,人有神,也体现在身体各部,如身体动作灵活协调、皮肤毛发色泽明亮、思路敏捷、反应记忆正常、精力充沛。
第四节 面相与疾病
一、面相部位对应体内脏器
面部:
心在额,肾在颏,两眉中间(印堂)属肺;
两眼之间(山根,即疾厄宫)属心;
鼻主脾,鼻梁中上段(年上、寿上)属肝,两侧属胆;
鼻尖(凖头)属脾,两侧鼻翼属胃;
鼻翼上方临颧骨处属小肠,颧骨高起处的下缘属大肠;
左颊为肝,右颊属肺,耳前命门处属肾;
人中两边属泌尿系统。
清人陈修圆在《四诊易知》中说:
春夏秋冬长夏时,青黄赤白黑相宜,左肝右肺形呈颊,心额肾颏鼻主脾。
察位须知生者吉,审时若遇克堪悲,更于黯泽分新旧,隐隐微黄是愈期。
眼:内外目眦部分属心,黑眼珠属肝,白眼珠部分属肺,瞳孔属肾,上下眼皮属脾。人之神气,栖于两目。《灵枢》说,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
鼻:《灵枢》说,五色决于明堂,明堂者鼻也。鼻头色赤,肺热之症;色白,气虚血少;色黄,里有湿热;色青,多为腹中痛;色黑,是有水气内停。鼻头枯槁,是脾胃虚衰;鼻孔干燥,为阴虚内热,或燥邪犯肺。
耳:耳相关人体部位甚多,可把耳比作一倒置的婴儿,耳垂是婴儿的头面,耳的下部是婴儿的上部,耳的上部是婴儿的下部,心、肺等脏器在耳的中部——耳孔。一般说,色白是寒症;色青而黑,多主痛症。耳轮焦黑干枯,是肾精亏极。耳肿大是邪气实,耳瘦削为正气虚,耳薄而红或黑,属肾精亏损。
舌:舌尖在心,舌根在肾,舌中是脾、胃,舌的两边是肝胆。
红舌或绛舌,皆主热症,舌尖红者,为心火亢盛;
舌边红者,为肝胆火旺;
舌中间红者,为中焦热甚。
淡白色主虚症,舌淡白夹红,提防虚火内盛。
舌绛紫而深,干枯少津,多属热毒炽盛;
舌淡紫而润,系阴寒内盛;舌色暗紫,为淤血内滞。
舌质浅淡、肢冷者,多为阴虚内寒。
二、看面容
面部浮肿、肥厚、颜色苍白,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
面容消瘦苍黄,表情忧虑,常见于身患慢性疾病之人。
面颊呈潮红,见于活动性肺结核病人。
面颊暗红色,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人二尖瓣病变。
面色发黄,且巩膜发黄,见于黄疸性肝炎、胆管阻塞、溶血。
面色晦暗呈灰黑色,见于肝硬化、肝癌后期,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面色紫绀或青绀,见于缺氧、循环障碍、血红蛋白增多症。
口眼歪斜,见于面神经麻痹、脑梗塞、脑出血。面部抽动,见于面部肌肉痉挛、三叉神经痛、小舞蹈病。面无表情,呈假面具样,见于震颤性麻痹、甲型病毒性脑炎。
两眼突出,呈惊恐状表情,多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眼睑水肿,多见于水肿病,特别是肾、肺引起的水肿病。中老年人下眼睑肿(俗称眼袋)是肾气不足和脾肾阳虚的表现。眼角赤红是心火,白睛发红是肺火,眼球赤红为肝火,目青为寒、黄浊为热。眼皮红肿是脾热,眼皮色晦暗,多是肾虚。
三、看肺区
肺区在两眉之间,是观察肺脏及气管疾患的中心点,旁及鼻与面颊。
若肺区颜色发白——表示肺受风寒,多见于感冒;
黄白有光——面颊和鼻孔发红,表示肺热,多见于感冒发烧、肺炎、急性气管炎;
苍白无光——面颊发红,多是肺结核;
肺区苍白无光,或黑暗无光,面部消瘦——可能有慢性肺浓疡之症、胸膜炎、肺癌等严重病症;
肺区色如枯骨——多是肺或气管有较多出血,见于支器管扩张、空洞型肺结核。
四、心区
心区在两眼之间(山根),旁及面颊、额、舌。是观察心血管病、精神方面疾病的位置。
心区出现赤红——表示心有实热;
色淡表示——心气不足,气短、胸闷、心慌、自汗、乏力;
色淡而暗表示——心阳不足,出现胸闷、心慌、怕冷、手脚常发凉等现象;
色淡、色暗且有横纹出现表示——心情经常不舒畅,劳心又劳神;
面颊暗红、口舌暗红无光者——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
心区发黄、发暗,或发黑而少光泽——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等心脏实质性的病变。
五、脾胃
脾胃区。位在鼻头(凖头),鼻尖部分属脾,鼻翼属胃,是反映消化系统疾病的部位,常结合唇来分析。
脾胃区发红——反映脾胃热,如慢性胃炎、伴有胃部灼热、吐酸水;
脾胃区色黄而暗黑者——表示脾肾阳虚,常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怕冷、每天黎明时大便、全身乏力等症状;
脾胃区色淡白发黄——口唇也色淡白者,多见于贫血。
鼻头色泽变化:
鼻头明亮有光泽——表示身体健康。鼻翼扇动,见于哮喘、小儿肺炎。鼻头发青,主腹中痛;
黄色加深——表示内有湿热;白色表示贫血;
发红表示——肺脾有热;
发暗表示——胃肠疾病。
若鼻子两边发红、油腻光亮、常脱皮——预示体内缺锌。
鼻子经常流血——除疾病原因外,最常见的是缺乏维生素C或K。
六、肝区
肝区在心区与脾胃区之间,位于鼻中段(年上、寿上)。
色发青发暗——为肝气郁滞,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多伴有胁痛、易怒;
出现发黑或灰暗,目下也有发黑者——表示肝肾阴虚,伴有头晕、乏力、健忘失眠、腰酸无力、两眼干涩;
七、肾区
耳前命门处
色泽明亮——表示肾气充实、精力充沛;
黑暗无光——表明肾气不足,常出现头晕乏力、阳萎等;
如整个面部发黑——可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
肾主骨、肾开窍于耳,耳朵是观察先天性疾病的重要部位。耳朵上缘应与眉梢相平,耳朵下缘与下颌骨相连。耳朵高低大小适中为正常。
耳朵过大者多肾气虚——易出现头晕、耳鸣、腰痛无力等症。
耳朵偏高者——多属肾阴不足,易患高血压。
耳朵偏低的——多属肾气不足,易出现头晕、精神不振、反映迟钝、身体抵抗力低等。
耳朵较厚且坚实者——肾气充实、精力充沛。
耳朵薄且软者——肾气不足,抵抗力低。
八、嘴唇
看嘴唇的颜色和形态:
色淡白——属贫血、营养不良;
色鲜红——表示有热或、大便干燥、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烧;
色红肿——是热毒上攻,见于口唇发炎,肿胀、发痒颜色变浅者,多是血管神经性水肿;
色青黑——见于肝肾疾病;
唇生疮疹——是风热表现,多见于感冒、肺炎等发烧病症;
雪口——指唇和口腔有一层牛奶样白霜,多是霉菌感染引起;
口唇颤动——多为盛怒、寒冷引起。嘴唇开裂脱皮,是维生素C缺乏。
口角长期干裂发红——见于营养不足引起的口角炎,多为缺乏铁质、维生素B2、维生素B6。
舌痛——可能是维生素B2、维生素C及烟酸缺乏。
舌体萎缩变小——是叶酸、铁质缺乏的标志。
舌面绛红如生牛肉——常见于烟酸缺乏引起。
第五节 看毛髮、皮肤、指甲
一、毛髮:
头髮:从头髮的颜色、光泽、粗细、分布情况进行观察。
头髮干枯无光泽——是肾气不足,气血虚弱的表现;
头髮多油腻,似污浊样——表明内有湿热;
气血亏损或忧愁过度——易早白髮。
头髮色变浅、变淡——是维生素B2偏低的信号。
头髮干燥、脱髮或拔头髮时无痛感——维生素C和铁质。
眉毛:正常眉毛两側高低、长短一致,靠近内端及中间部分较密,外側较稀,如眉毛过于稀疏、脱落,表现为阵发性血糖降低、性功能减退:眉毛外側三分之一脱落,且该处皮肤较厚,是麻疯病初期的表现;
二、皮肤:
皮肤颜色的变化,也兆示着某种疾病,看皮肤除看颜色外,还应注意其颜色改变的部位、范围及分布情况。
白癜风——常分布在身体暴露部位,如颈部、手、嘴巴、外阴。其分布大小不定,患者多身体健康。
全身通白——毛髮皆白者,称白化病,遗传所致。
皮肤发黄——包括巩膜发黄者,为黄疸病,多见于黄疸性肝炎、或胆管阻塞。
皮肤发黑——全身皮肤黄黑而晦暗,中医称黑疸,见于肝硬化。色黑而晦暗,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也可见于房事过度而致的肾劳伤。
皮肤发红——部分人饮酒后全身皮肤发红。皮肤部分发红,多见于局部感染,皮肤上出现红线,可能是淋巴管炎。
三、指甲:
我国医学认为,人体气血网络,指甲部位最为密集,人体脏腑虚实、气血盛衰、邪正进退,均能引起甲象变化,甲乃筋之余,肝之所出,胆之所附。指甲坚而大者,胆气大,易动火;短而软者,性怯懦而懒散。《素问》说,“肝热者,色苍而爪枯。”《灵枢》指出,感于寒则善痹、骨病、爪枯也。”
指甲颜色变化:
发白——见于营养不良、贫血、四肢神经损伤;
青紫——属血淤、寒邪凝滞,见于心脏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
指甲青紫而晦暗无光——肝脏疾病;
发黄——见于黄疸、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
紫红——血热、血淤,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高脂血症;
有白色或紫色斑点出现——常表示有蛔虫、螩虫,如是老人、小孩,多是缺钙。
指甲形状改变:
反甲——又称匙状指甲,指甲中间下陷前端向上翘,见于血虚、肝阴不足,常为组织缺铁或氨基酸代谢紊乱所致,也见于先天性发育不良。若指甲扁平反翘,但色泽明亮、红润,属先天性异常,并无疾患。
隆起——指甲上出现纵向或横向条纹隆起。拇指甲出现条纹状隆起,多出现头晕、应变能力差,或肠胃疾病;食指甲出现条纹状隆起,多出现肝脏疾病;中指甲出现条纹状隆起,多是心脏病的表现;无名指甲出现条纹状隆起,表现有气管、肺部疾病;小指甲出现条纹状隆起,多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见于肾病、阳萎、不育等症状。
指甲变厚——缺钙、类风湿、严重营养不良、脊髓病变、粘液性水肿、甲癣。
指甲萎缩——见于严重的营养不良、类风湿末梢神经炎、四肢神经麻痹、损伤等。指甲变厚、萎缩的同时,指甲的弹性、韧性也降低。
四、汗液:
从汗液的颜色、出汗的部位、出汗的多少,可以反映出身体的疾患来。
汗出色黄如胆汁,若皮肤、巩膜发黄,见于黄胆,也可能由于内热郁积所致。
汗出色红,称为血汗,多因脾不统血,或某些出血性疾病所致。
汗出粘稠、很快成黑色,多见于头部,是肾脏气阴两虚的表现。
汗的颜色,可通过浅色内衣看出。
病人发冷打战,而后发烧出汗,是为战汗,常见于外感发热、疟疾。
汗出如珠,不流动,多见于危重病人;
汗出淋漓不断,摸之冰凉,称为绝汗;
受惊吓亦常出冷汗。病人醒时不出汗,睡觉醒来时发觉汗湿衣被,是为盗汗,见于活动期结核病人。
半身出汗,见于脑血管疾病的半身不遂。
无汗,指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常见于皮肤病、肝硬化、坏血症。部分无汗,可见于脉管炎、动脉硬化性梗塞、局限性硬皮症。
出汗限于前胸者,称为心汗,是心阴、心气不足的表现,常有心谎、气短、心烦、食欲不振、夜眠多梦等。
汗出主要在腋下者,称腋汗,多由于阴虚或肝经、胆经有湿热。
汗出限于腰部,称腰汗,表示肾虚,或感腰软无力。
阴囊汗出时隐时现,称阴汗,汗出发凉者,肾阳不足,可出现性机能减退;
汗出粘腻发热,常是湿热下注。
诗曰:
心善三阳光点点,脾安鼻准见黄明,丹田无病耳轮赤,寿是黄光六府明。
脾病准头发血点,肾邪耳畔黑烟生,心病只看年上赤,肝病须观眼下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