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哥伦比亚的倒影
每个曾在生命中交换过大量光阴的人,都会在身上留下属于各自的特质,即使他们已经不在。
无法知晓相遇最终的结局,却相信,每一场命中注定都自有深意。
开始怀疑,究竟是因着他们的出现离开,才开始写作,还是上天为赐予足够素材,那些人才出现,又离开。
血液里有着蓬勃旺盛的表达欲,文字时常大段大段在心里发生。天性,还是使命?如若可能,愿与文字相伴一生,就算寂寂一人。
有时,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深入联结是否有必要性,这思考让人清醒得近乎冷酷。
多数付出只是为了索取,多数行为由于无聊产生,感情,艺术,甚至生存的状态都无一例外。
深刻的无聊者用独处而清晰的方式自得其乐。他阅读,思考,创作,用艺术打发空寂,高级趣味比人优质太多。
平凡的无聊者借助另一个个体填补空虚,他聚会,恋爱,娱乐,期望在有回应的社交行为中,忽视内心荒漠。
他很可能常常失望,另一个与己截然不同的个体,无法时刻准确回馈他预期中的情感,但他也许不在乎回应本身,仅需要短暂地逃离孤身一人的自己。
终究,是过路客的交会居多。路过也是一种参与。依然感谢彼此互相陪伴着走过的那一程。
不执着,不伤害,唯有善待。这是对待每个生命的最佳状态。
未养成良好的逻辑链,使得散乱随意的字句如同意识流般任性延展,自说自话式的表达,已成为习惯。
决定重新提笔,是机缘巧合。
外界总在动荡。隐秘于内心的深切梦想再一次被唤醒。
从未真正贴近过写作,它却如同水中月影,每个微风吹起的瞬间,兀自晃动,闪耀,明灭不定。提醒你它在那,叫你看看它。
惬意舒适的人生,不过是所做的一切,都是愿意做的。
选择一种与内心相契合的生活方式,向来不是轻易事。多想拥有孤注一掷的勇气,选择时不再衡量,犹豫,辗转反侧。
人对于无法预知的未来,总带着惴惴不安的惶恐。
恐惧是人类天性,能掩盖得很好,却无法连根拔除。
别忘了,从出生开始,我们就被吓哭了。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早已根植在每个婴孩的心底。
而心向往之的,是普世价值之外的生活方式——原始,孤寂,与时代背道而驰;简单,洁净,离群索居。
甚至怀疑思考与写作本身的意义,念头布满全身,字句写满纸页,依旧停不下来。
只有少部分人真正有勇气,将精神世界的理想加以实践。更少人,能坚持他所选择的,不被理解的生活。
他不活在世俗的评判眼光里,只活在属于自己的生命里。
我希望成为这极少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