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整本书,我发现这本书完全可以称作是辩论爱好者的入门书籍。在我看来辩论也是批判的一种,我们要站在自己的观点上去驳倒对方,从推论过程,到支撑理由,从价值高低,到证据效力,从数据真假再到多元结论,每个环节都是我们驳倒对方的关键,也是批判的关键,更是说服的关键。
当然这本书对于我们论文的阅读和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是阅读,一篇比较晦涩难懂的论文可以从拆分论题、结论和理由开始。找出一篇论文的骨架去阅读,要比盲目阅读囫囵吞枣有效的多。
其次对于我们本科阶段的论文写作来说,论题最好在文章标题和段首都有所体现,论题的范围最好较小,结论可多用“因此”、“证明了”等指示词进行结论指引,结论的位置最好在段首和段尾,注意例句、数据、定义、背景资料和证据不可以作为结论。书中还有如推论过程,证据效力,数据选取等内容对论文写作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在此不再赘述。
我认为这本书带给我最大收益是提高了警惕心。在被说服的过程中警惕一些不合理的逻辑和 结论。列举书中印象最深的两个例子。
案例一,我们不应该去支持针对甲问题的解决方案,除非它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典型的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要知道这个世界上还尚不存在一个针对解决任一问题的完美方案,按照上述逻辑最好的方案就是坐以待毙。但坐以待毙是一个更大的谬误。就拿国家曾经追求重工业产能和经济发展破坏了环境,到后来保护环境而放慢经济发展脚步,二者看似相互矛盾,但其实是基于困境中的权衡选择。
案例二,该具体案例的结论为:抽大麻应该成为一种医疗手段。支撑的理由一,对某些药物的医疗价值达成共识就应该审批通过,调查显示大麻作为药物的用于医疗已经形成共识。支撑理由二,某个州的医疗协会支持医用大麻的使用。在我看来这个案例的结论非常不合理,但是我在论证理由上找不到漏洞,所以接受了它的说服。实际上论证中有三个谬误,第一,偷换概念谬误,“共识”一词,在两次提及时含义都不相同。并且共识一词本身含义模糊,在作者没有详细说明的情况下以及在读者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读者会自动“脑补”出合理的解释。其次是诉诸公众谬误,即大部分人认同的观点就是正确的。最后是诉诸可疑权威谬误,即权威即真理。
最后,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对一篇文章可能出现的所有内容分门别类地进行了怀疑和批判。在我看来批判性思维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论文质量还可以增强我们的警惕性,警惕自己不要掉进话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