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了北方,总是计划着回一次石家庄,我们总说那叫“回庄里”,再去看看母校——从入校时的河北地质学院,到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再到恢复原名,都回去过,而毕业后33年的这次回去,学校已经提格为河北地质大学了。两年地院人,终身庄里情。
从学校侧门进去,已不知是当年的哪堵围栏劈出的校门,眼前的建筑是否是当年的校舍,只好继续向前,终于找到了住了两年的学1楼,才能以此为中心,找回当年的记忆——
学1楼前的当年刚种下的林荫树已经有三层楼高,两排树冠在空中交叉挡住烈日,三单元前竖着的那块告示板已经不见,铁围栏沿着门前草地围了一圈。
站在学1楼往前看,南苑餐厅已更名为学生餐厅,去往餐厅的路两两边原来的土块已经绿草如茵。走近餐厅,恍然看见当年拿着饭碗去吃饭的样子,以及在某个月夜靠墙而立,有同学走过时轻走出来,吓得同学“哎哟”一声低叫。走进餐厅,南苑已经和西苑大厅打通成了一个大餐厅,卖餐的窗口也增加不少,吃的也丰富了,估计也不会再有因为打菜的师傅手抖,学生和师傅打架的事情发生了。
找到南苑也分清了东西南北,进来的那个侧门,原来是学校的西边铁栅栏拆了,开了一个门,门前的土路已经是宽阔的马路,而马路再向西,地院人都记得的偷菜的菜地已经修成了一个世纪公园。
出了餐厅,往东,便是沿着体育场的林荫路,体育场我们当年运土埔埋,当年只有跑道,现在是有看台的标准赛场。顺着树隐蔽日的林荫道南行,仿佛又看见了某个飞脚踢球却站立不稳仰面摔跤的同学尴尬的样子。
再走过去,就看到当年的教学楼和电教楼,教学楼里上课很少,上自习较多,留在记忆里的是毕业时在教学楼前托运行李。
对面的电教楼,主要上课的教室之所在,一楼迎面的假山都还在,但常去看电影的电教室却没了。
承载了两年青春记忆的地院啊,尽管学校北边的大门修得高大了,记得起的还是那个几乎引不起注意的小门;尽管扩修了不少的宿舍楼和教学楼,留在我们那一届的记忆只有这几栋;尽管当年未开发的荒地已经充分利用,看到因一成不变而愈发衰败的宿舍、上大课的教室桌椅仍是当年用过的、洗手间里破败的隔间门上低俗的厕所文化,仍然深深的心痛。
那就走进变化巨大的庄里找找当年的记忆吧,火车站已经改成解放纪念馆,英雄纪念碑进行周边扩建成了正太广场,人民商场外观改造了,解放路商场改成北国商城,只有省博物馆没变,但街对面常去买驴打滚的长棚已经不见。
还有地院人永远不会忘记的尖岭村,已经变成繁华的万达广场,学校西边那片菜地,成了世纪公园。
35年前火车进庄子大概是42个小时,35年后只需要7个小时,就如年轻的时候想着有漫长的人生要去经历,而走过大半人生的时候,却发现时光飞逝如纵。
——而满载青春回忆的地院和庄子啊,封尘在记忆的深处,成了一个情结一段美好,或许在梦里会偶然出现,牵动出丝丝的回忆,在某个可追忆的机会,所有的青春往事便肆意的冲撞出来,在你记忆的琴架上蹦出各种的音符,或高昂或低沉,或浓烈或清丽,最后合奏出一个和声,那就是——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