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人的一生都在路上,奔波,离家,回家,又离家,再回家,也许人生来就是为了承受离家的苦涩和回家的温暖吧。
2017年8月25日 星期五 晴
以前总听人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而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聚。
现在突然觉得,人的一生都在路上奔波,而每个人在各不相同的人生里,又都承受着离别与重聚交织成的相似旅途。从我们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离别就注定要伴随我们一生,所以,你我终将习惯离别。
对于我来说,前二十年的人生里,一直在“两点一线”的旅程中品味着离别的滋味。求学的历程,离家去学校,再从学校回家。小学到大学,循环往复,在不同的学校,从同一个起点,去往不同的终点,却始终重复着相同的剧情。
人的记忆很奇妙,我们可能会忘掉几个月前或是几年前的事情,有时候十几年前的场景却始终在脑海浮现,挥之不去,模糊又清晰地存在着。
我想先从幼儿园入学说起,而我又会觉得那个时候那么小,怎么会理解离别的沉重。在我看来,离别不该这么残酷。但十多年来始终有一幅画面不时地在我脑海闪现,我想那应该是我对离别的最初体验,是因为深刻,才会记住。
我从小是跟着奶奶长大的,那时候上的幼儿园离家并不远,但也是跨越整个村庄的行程,有一天早上,我应该是快要迟到了,因为在那幅画面中,太阳已经升得很高,光也很耀眼的照亮了整个田野,奶奶像往常一样送我上学,奶奶可能有点着急,但我还是缠着她在去学校途中到路旁的小卖铺给我买吃的,一切都跟往常一样,这就是那幅画面,是小时候最普通的离别场景。
也许那个根本算不上离别,因为在我们的日常印象中,离别成立的条件应该有足够的距离和足够的时间。但在我看来,无论是距离还是时间的长短,都应该是跟年龄成正比的,所以我一直觉得从幼儿园到小学,每次都是离家一天的经历,也叫离别。而那时候,我们仿佛都是习惯的。
后来念初中,离别的长度延长到一周,而离别的波涛也仅仅是在心底泛起一波涟漪,跟同龄人比起来,离别的苦涩在我的味蕾上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杀伤力。
在高中,离别的长度是半个月,连自己都说不清楚,究竟是不是因为高中增加的学习压力发生了作用,离别在我的生活中变得开始残忍,离别开始让我变得压抑,而那时我总用学习的忙碌来抵消离别带来的痛苦。
现在上了大学,最长的离别是半年回家一次,距离也远了好多。但我却不会再像以前那么害怕离别。
从小学到大学的离别,空间上的距离在不断延长,时间上的阻隔也在日渐延长,那是不是伴随而来的波涛也更加汹涌呢?好像不是,因为我们的年龄在也在成长,我们有习惯的能力。
跟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即将结束的暑假宣告着离别的到来,其实在距离暑假还有很多天的时候,我想到的开学和离别并没有那么伤感,而每次都只是到要离开的前两天,离别就突然变得那么令人恐惧和难以接受。
后天要离开的我,今晚跟爸妈一块吃饭的时候,突然觉得很难过,一直不忍心告诉他们这次去学校要等寒假才能再回家。而我也很清楚的知道,我离开他们都比我更难过。爸爸,妈妈,奶奶还有妹妹,当他们都早已习惯你的存在时,你突然离开。
其实对我来说,我离开家去到另一个熟悉的环境后,我会渐渐融入并习惯,甚至渐渐淡忘掉家里的东西,因为不在眼前;而家里的人却不一样,他们还是面临一样的环境,只是要继续习惯剩下的“物是人非”。
对大多数的我们来说,离别很苦,也很难熬,但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东西,只能习惯。
其实我对离别的解读一直处在“逆来顺受”的境地,我觉得离别是我们每个人不得不去接受的酷刑。但后来,我在一部电影中听到这样一段台词:“每天待在这里,会把这里当成全世界,会相信事情一成不变,离开之后,过个几年。一切都会变,你会断了牵挂。”这是我听过的关于离别最积极地解释。
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都待在一个小地方,那样的人生里没有离别,但同样也不会有那些精彩的人生经历,我们也就没有机会去看五彩缤纷的世界。也许,没有离别,我们的人生只是黑白单调的纪录片。而有时候,离别,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像电视剧一样精彩。
有人说:“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时代,而我们都不擅长离别。”而我觉得,没人会擅长离别,我们做的只是慢慢习惯。
离别是苦的,每个人都不喜欢,甚至逃避。
离别又很甜,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世界,流浪远方,会很酷。
离别究竟是什么味道?也许每个人的都不同,或许每个人的也都相同。
也许离别终究会成为每个人的习惯,现在或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