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之心的前提是健康之心 ——读《教育的情调》有感
西方很多大师级别的教育家著作,在我看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不会追求形式上华丽的词藻,而所列的教育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上一样,娓娓道来,犹如抽丝剥茧,直抵教育现象的本质,让我们有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读起来轻松愉快,身临其境,当合上书卷时,必然是余音绕梁,回味无穷。《教育的情调》这本书就有这样的魔力。
一、作者简介。 马克斯.范梅南:当代教育现象学的开创者之一,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教授,著有《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教育的情调》等著作,被誉为世界著名教育哲学家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专家。
二、作品简介。 《教育的情调》,最早是1981年在加拿大出版,深受读者的喜爱,不断重印。2015年,范梅南教授和李树英教授一起改写并在中国出版。李树英教授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国读者熟知的一些生活体验小故事,以增加可读性。 正文连同后记仅177页,但是探讨了诸如“教育的敏感和机智”“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表扬和肯定的重要性”等16个话题。这些话题都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常见现象入手,通过分析现象背后的教育学意义,引领我们贯通和融合理论与实践,提升教育智慧。
三、读后感悟 最大的感受是范梅南教授强调的: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这与习大大强调的“四有好教师”之有“仁爱之心”如出一辙。其实,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的“爱满天下”、顾明远教授提出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叶澜教授强调的生命“绿洲”教育也是殊途同归。他们都把孩子视为个性鲜明、充满生气的生命个体,对孩子充满爱、充满人文关怀,这样的教育活动才是教育的智慧,就有了教育的情调。 读中与读后,我一直在联想“仁爱之心”可能包含哪些内容?我们怎么做就有可能达到了“仁爱之心”的标准?未来教育怎么体现“仁爱之心”……所以,我想“仁爱之心”是不是应该包含“健康之心”这一内容。也就是我认为的,教师要有“仁爱之心”,首先应该有一个健康的教育心态——书中处处都有体现。
健康的教育心态之一:面对错误与冲突的宽容与包容。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这样写到:“什么是教育的未来意识?就是教育的目光要有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前途,进而在育人的价值取向、目标内容上具有前瞻性。用一句通俗而形象的话讲就是:今天的教育实际是在培养明天的人。”反思一下我走过的、经历过的教育,我有时是有这样的心态:今天我教给孩子的知识,大家都应该学会啦,甚至明天检查的话大家就应该都得会;今天我教给孩子的知识,大家就应该能够在考试检测中应对自如;今天我教给孩子的知识只与考试有关…… 又比如,这样的做法算不算心态上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孩子一旦发生问题、错误或者与教师发生矛盾,我们没有问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以经验处理;甚至认为学生故意在给我们制造麻烦,以简单粗暴的责怪或批评的方式处理;更有甚者迁怒其他人、整个班级而殃及无辜…… 这样的例子不少,我也做过。而本书就认为这恰恰是教育的契机,是教育智慧的完美舞台。书中写道:教育的对象不是容器,而是教育的主体,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事实上,孩子的教育本就是包含知识、能力、素养、价值观等诸多内容在内的完整的生命成长过程,而不是塞满答案的机器,只要按下“执行键”就可以啦。
健康的教育心态之二:面对差别与差距的敏感与智慧。时代发展,城乡学生差别随之拉大,就是同在农村,学生之间的差别、差距也是云泥两样。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接受同样的作业内容、要求不适应所有学生,就应该允许某些孩子完不成我们的“标注化作业内容和要求”,就应该允许有的孩子刚刚达到及格……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接受一些孩子犯错误,犯2次错误……在这里,有差别的对待才是“一视同仁”,爱有差别的心态也是健康心态。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但不应该允许孩子犯错不改;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但不应该允许孩子接二连三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心态或能给自己、给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舞台与智慧。
健康的教育心态之三:面对教育与生活的积极与进取。通常状况下,大家都愿意生活在认知世界“三圈理论”的“舒适区”。但这样的生活心态,个人觉得不属于教育。至少义务教育是处理成人和孩子之间关系的,是要求成为孩子行为示范的榜样的。所以,面对“为什么你总是叫我做这做那,但是你自己从来不做?”“为什么你这么关心我的成绩单,而对我的作业毫无兴趣?”“为什么你们有钱买新车,却没钱买机票去看望奶奶?”……这样的质问时,我们显得不知所措。尽管,有时我们也会巧言辩解,但却苍白无力,徒增尴尬而已。 所以,书中才会写到:一位好老师并不是碰巧去教数学或诗歌而已,他本身就体现着数学或诗歌。简单一句话,对我们教育者提出了多高的要求啊,哪能“舒适”就能解决教育问题啊!!! 健康的教育心态涵盖的内容不止以上种种,以上提到的也只是冰山之一角。我想:教育的发生就是教师、学生双主体的互相“虐恋”过程,健康的教育心态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