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正在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另一个情人节。而人们还很少听说的,或许是二月份情人节后的另一个节日:无浪漫倾向谱系意识周(Aromantic Spectrum Awareness Week,简称ASAW)。这个发起于2014年11月的年度国际性节日,自2015年起设定于每年情人节后第一个周日开始的一整周,旨在提醒人们意识到无浪漫倾向者(aromantics,简称aro)和无浪漫倾向(aromanticism)的存在。我们更熟悉的语汇,或许是“恋爱”和情侣间的亲密关系;此外,也有更直白的译法,将“浪漫倾向”译为“恋爱倾向”,将“无浪漫倾向”译为“无恋爱倾向”。简单来说,无浪漫取向指的是不感受到浪漫吸引,或者不想与人建立浪漫关系。大多数无浪漫倾向者不会“堕入爱河”,不会产生与人恋爱的幻想,也没有想要“追求”某个恋爱对象的欲望。
设定于每年情人节后,ASAW的日期别有寓意:在商家年年渲染几乎要让人捂出痱子的情人节氛围后,ASAW或会带来令人喘息的清新空气,暂时拓开比缝隙更开阔的空间来面对和理解人的情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理解和对浪漫关系的想象,受到了怎样的塑造与限制?“爱情”,为何成为情感中最被看重的一环,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关系以浪漫关系和非浪漫关系划定边界?而在爱情之外,我们还能如何理解人的情感,如何重新想象和定义人与人的关系?
必须的爱?爱情规范带来的焦虑与不宽容
对于这样的“爱情”画面,我们可能已经见怪不怪了:常常是一对异性恋情侣,男性给女性送上价值不菲的礼物(很可能是商家在做广告),有可能是在求婚,有时还可能有性暗示,堪称关于爱情的刻板印象合集:异性恋的、男性主动女性被动的、与性关系绑定的、通向婚姻的……近年来,这些关于爱情的刻板印象逐步地受到挑战:对于“男追女”模式以及男女气质呈现的反思已不少见,而同性恋、双性恋、泛性恋情侣也会在比较友好的社群中庆祝自己的情人节。
异性恋规范终于出现了裂口,另一种隐性的规范却无处不在,但又更加隐蔽,那就是我们习惯性地认为,人人都应进入、也预设人人都想要进入恋爱关系。
即使一个人不处于恋爱或婚姻状态,人们也常常默认其将来会走入婚恋阶段,而其现在的状态会被视做一个临时的“前期阶段”,总会过渡到婚恋关系之中。单身状态不被视为自足的存在,而是总被放置在与恋爱状态或婚姻状态的比较中,被认为是不完整和不完美的,是一种尚未完成且尚待完成的状态。一个人即使尚未处于浪漫关系之中,人们也会认为其必然憧憬浪漫爱情,期待步入紧随其后的恋爱或婚姻关系。仿佛唯有爱情能够补足一个人情感的缺口——但假如一个人能够从高质量的其他关系中源源不断地感受到精神联结与情感支持,并且有婚恋关系以外的物质保障,爱情与婚恋关系还会是那么的必不可少吗?
布雷克也非常明白,确实有很多人真诚地欢庆这个节日,享受与爱人共处的时光,或者期冀着美好的爱情。“庆祝爱情一点也没有错,”布雷克澄清道,“只是一味沉浸于这样的庆祝,淹没了那些乐于单身者的声音。”布雷克的解释,或许是想避免批评的锋芒有所误伤。
需要被质疑的,不是享受爱情者,而是那个强迫人人都要憧憬爱情、步入婚恋的结构。毕竟,渴望爱情和不渴望爱情并无优劣之分,为后者争取喘息的空间并非想要剥夺前者恋爱与渴望爱情的权利。相反,对爱情规范的反思,为无浪漫者争得空间的同时,或许也舒缓着有浪漫倾向者的焦虑:假如其了解爱情可以不是必要的,那么当其未能进入一段期望的浪漫关系,或许更容易纾解心结;当其处于一段不良的甚至被操控的关系中时,或许也更能识破以爱之名的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