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刚在人们的一片叫好声中落下帷幕,但它“热播”背后折射出来的一些中国现今文化生活的问题,却让人不得不陷入沉思。
从节目本身的质量而言,《中国诗词大会》确实当得起这么高的热度——总决赛时段收视率达1.5%,冲入同时段上星排名第1位;截至2月15日,节目在央视综合、科教频道首重播累计不重复观众规模高达3.61亿人。它邀请了几名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颇负盛名的教授,亦聚集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的中国诗词的忠实粉丝,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除此还能接受几位教授之传道授业,如此岂不美哉?
然而,这仅仅只是节目参与者的收获;而坐在荧屏前的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下面是两个例子——其一,笔者与身为文科生的母亲同观此一节目,但笔者之母往往在选手得了高分乃至站上擂台时欢欣雀跃,而对于诸位选手本身的气定神闲之风度、指点江山之气魄、腹有诗书气自华之底蕴、前度刘郎今又来之坚守全然无视,及至各位教授讲解之时,亦之关注其讲解风格之风趣,而未尝品味其思想内涵之深刻。其二,笔者之国文教师亦曾为众学生播放此节目,但众人所议论者,多为冠军者为谁,亦或其背景如何,而非其何以败众人而自冠也;如遇教师提问节目中诗句之题目,则鲜有人能回答之。
笔者相信,这并不是个例。在现今的“娱乐至死”时代,纵使是身为“一股清流”的《中国诗词大会》,也逃不出这样一个怪圈——观众们所关注更多的 ,似乎总是节目的“阵容”多么强大、投资多么巨大、参与者的长相年龄学历如何出奇等等,恐怕最深层次的也就是看看节目的趣味性罢了——诸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康震老师开的玩笑、《中国好声音》中导师抢人的激烈情景云云;可他们却忘却了节目本身的初衷——《中国诗词大会》正是为了展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才有了诸位同台竞技的选手一展才华以诗会友;正是为了引导民众——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的民众重拾孩提时分对诗词的热爱,才有了教授们尽可能幽默的讲授;正是为了让诗词点染当下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生活,才有了一系列层出不穷的文创活动形式。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节目本身为我们提供的、课堂上也很难学习到的诗词知识,而莫要成为一个目不识丁的脑残粉。 与此类似的节目还有很多,但为人民的精神生活增添光彩,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始终是它们生生不息的源动力。为了中国人民在新时代的精神生活拥有着古今贯通的思想文化源泉,党和国家可谓是用心良苦,而作为新时代的受益者,我们亦要学会从文艺作品和节目中汲取真正的营养,不仅滋补自身,也反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