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作文,多数学生叫苦不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有压力,要达到老师的各种要求力不从心,无从下笔;二是没兴趣,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白费功夫。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方面去进行推动。
一、激发表达欲望,降低习作难度
执教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课后小练笔是: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试着写一写。我相信对于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来说,素材是不缺乏的,但如何引导学生愿意写呢?我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片段,感受慈母、情深。文本内容本就足够感人,一部分学生情感喷涌而出。我再给学生播放梁晓声的散文——《我的第一支钢笔》朗读内容,学生了解到在那个贫苦的年代,母亲的艰辛,不遗余力支持孩子学习的种种细节,不少学生已潸然泪下。此时,大部分学生的情感已经被激发。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正如说话一样,心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这时候,孩子们联系生活,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已是有许多感想不吐不快了。趁机,我请大家说说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班上学生踊跃发言。这些经历独特、真实,饱含感情。有个女孩子说着说着鼻子一酸,流下了眼泪。交流结束,我为孩子们请来了作者,播放了梁晓声本人朗读的课文片段,他说要献给大家的母亲。一下子,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更近了。心中有情,诉至笔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我通过学生自读感悟,聆听名家朗诵,亲近作者本人引导学生感受课文场景描写中蕴含的感情,启发孩子联系生活,痛快表达。
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还有一个过程,完成后如何给予评价?面对学生个体差异,我们不应“一刀切”,用一个标准衡量。参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要求,大部分学生是能够达到的。不过,人总免不了互相比较,如果拿农村学生的作文与城区学生作文进行对比,教师可能会有心理落差,误以为班级作文水平很糟糕,或者归结于农村学生阅读面狭窄,见识浅薄。鉴于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我们改变心态,在心里对学生有高期待,但在表面要降低习作难度,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情感,习作要素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有了激发和渲染情感的铺垫,不夸张地说班上百分之八十的文章都能达到优秀,前提是不拿培训班训练出来的“机械作品”进行比较,可是不乏有些人喜欢“套路作文”。不得不说,好的文章各有千秋,评判不一,连高考作文也会引发专家学者的争论。作为普通老师,学生是我们的孩子,我们一切教学与评价应以学生的健康向上发展为准,学生确实达到了习作目标,场景描写具体细致,真实感人。那么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放肆鼓励,评价优秀又何妨?
二、习作教学有梯度,作文课堂有“生成”
学生有差异,如何在一堂习作课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在一次题为《色彩联想写外貌》的听课中获得启示。授课教师出示小猪唏哩呼噜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四年级的学生若说,“小猪唏哩呼噜的皮肤白白的。鼻子红红的。脸蛋也是红红的。”如此表达太过简单。
学习第一个方法,联想法。出示经典童话作品《海的女儿》中的句子:她的眼睛是蔚蓝色的,像最深的湖水。安徒生看到蔚蓝色的眼睛,就联想到最深的湖水,他的句子,读起来很有画面感。用上这样“联想”的方法,唏哩呼噜的描述就更生动了——“小猪唏哩呼噜的皮肤如雪一般白。鼻子和寿包一样红。脸蛋也红得像西红柿。”抓住特点进行联想这一步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容易做到。课堂上学生的联想异彩纷呈,学生的表达生动有趣。
对于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老师在第一个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第二个妙招:仔细观察,再“补充”。如,小猪唏哩呼噜的皮肤如雪一般白,要是下雪天和他玩捉迷藏,准保谁也找不到他;鼻子和寿包一样红,让人忍不住想要轻轻咬上一口;脸蛋也红得像西红柿,莫非是吃西红柿的时候狼吞虎咽,蹭到脸上留下的印记吗?孩子的想象力真是无穷无尽,课堂上欢声笑语,小猪唏哩呼噜的皮肤、鼻子、脸蛋在孩子们的仔细观察,再想想补充中东躲西藏,各有特色,这不就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吗?让孩子们自由生长。这堂课充分展现了习作教学有梯度,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中都有所发展,获得信心。
三、兴趣源于激励,自信源于展现
1、发现孩子闪光点
表扬孩子比表扬的内容更重要。只要是夸奖,就是好的。批评纵使有效,也不宜过多使用,多“批”无益,学生会产生“抗体”,丧失信心,远离老师。绕道而走肯定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本班有一学生,行为习惯不佳,较为懒惰,导致成绩落后,在科任老师、甚至家长眼里就是个“问题学生”。一天,我发现她的作文里有一个好句子,她把班级比作一艘航船,把老师比作船长,学生就是船员,很是生动贴切。我在班上表扬一番,看得出她喜上眉梢,平时注意力涣散的她眼神立马聚集到讲台。正巧,下午有同学告状,该生和其他几名同学违反校规买零食,我了解事件的缘由后觉得这只是小孩子嘴馋,但违纪不能不罚,便要求这些孩子回家后写一篇文章说明事情的经过。当时,我没有像以往劈头盖脸把孩子训斥一顿以儆效尤,而是尊重孩子的天性,也提出明确的纪律要求。不是一味地惩罚,而是让孩子主动积累写作素材。他们会明白老师严而有爱的教育,用文字让我们坦诚相待。
第二天,收到那几位学生的作文,语言流畅,感情真挚,生动有趣,让我更加相信应该无时无刻给孩子创造写作的机会,激励孩子自我成长。
2、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
教师节,我们班一个调皮捣蛋,经常被投诉的男孩送满满一袋桂花放我办公桌,当时心里特别欢喜这样特别的礼物,谁是有心人啊!有学生告诉我是智明,我亲切地询问他,哪里摘来这么多,学校可不允许摇桂花树。当时,我们正好学完课文《桂花雨》。他向我解释,昨天去姥姥家,门前丹桂飘香。他突发奇想,狠狠摇落桂花,收集了满满两袋桂花,用自制的彩色纸筒装好,一袋送给妈妈,一袋送给老师。为此,还被奶奶训斥一顿。多么美好的想法啊,多么奇妙的经历啊。我鼓励他回家完成一篇记事作文。眼光是闪亮的,答案是肯定的。只是第二天,没有说到做到,也是我意料之中的。这个孩子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陪伴与管教,自身又调皮,缺乏自觉性。于是,我又在班上表达了我收到桂花的喜悦之情,“还是第一次收到这样的礼物呢,如果当事人能写一篇文章为这些花‘作序’就更好了。”我眼神对他充满真诚的期待,同学们也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班主任居然对他刮目相看,特别称赞。在老师与同伴的期待下,第三天,他终于完成了。不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从一点一滴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不断激励中,改善孩子的懒惰懈怠。
3、提供展示的平台
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欲望。”为此,我们办起班级作文周刊。题目是:我手写我心。表达了我对学生的期望,朴实的语言,真诚的诉说,写作就是为了表达,把想说的话写给懂的人听!班级作文周刊就是学生习作展现的舞台。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使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在一次一次的练习中,在一次比一次写得更好的愿望中,我们班学生的文章发表在区教研公众号上,同时被邻近市区的教研员转载。事实证明,乡村孩子并不比城里孩子差。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看开头就能猜出结尾的套路,只有浓浓的质朴气息,充满情感的文字。一个孩子写道,“妈妈像一座山一样,她的肩膀似乎能扛起所有,她的背影总让我燃起奋斗的希望。”这是城里孩子感受不到的深沉的母爱,这是城里孩子少有的内心成熟。
当我把这一消息和链接发给学生和家长时,他们喜上眉梢。孩子们好好学习,认真写作的愿望更加强烈。
在农村,由于家长教育观念的落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陪伴与管教,更需要老师用心、耐心、爱心浇灌这些花朵。这些花儿生长在乡村田野,自有其芬芳与独特,我们期待它绽放,但不急于求成,降低要求,慢慢来。我们允许不同的花不同时节开放,浇灌有梯度,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呵护着每一朵花,不让一个学生落后,静待满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