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的一生基本有这几个套路:第一种,走上仕途,并一生忠于仕途,经历大风大浪,并安享晚年,如曾国藩,这种人不仅需要巨大的管理才能,更需要高情商和良好的人际,还需要运气,可遇而不可求;第二种,满怀信心走上仕途后,却处处不顺,与人不和,违背自己的初心,于是当机立断,退回自己的小天地,如陶渊明;这类人是当时的一种常态;第三种,终其一辈子,都挤破脑袋想要进入仕途,想建立丰功伟绩,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代表人物李白,他的写诗能力真的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一个人会写诗并不代表他有政治才能,所以,他的人生并没有他的诗歌来得潇洒。
而袁枚却跟他们不一样。
一为官有人助
早在唐朝,韩愈就论述了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袁枚年少时很有才,但若没人赏识,也许也就一辈子呆在钱塘,平淡一生,但是他却遇到了官场中的贵人——尹继善。因为尹继善的赏识,袁枚顺利进去仕途,在他十年的任职中,尹继善对他的帮助和提携绝不可小看。
二 在职有功绩
袁枚虽然为官时间不长,而且还经常被调来调去,但他在职时的功绩却很可观。除开始的三年在京城外,后七年他主要任职于现在江苏苏北地区,这里面最被津津乐道的地方就是沭阳。在那里,袁枚推行法制,不避权贵,让沭阳这个地方的经济有了提升,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在年老重回沭阳是,老百姓都出来相迎,可见沭阳百姓是有多喜欢他。
在那个年代,体制内的袁枚应该也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满天星,去考虑一下自己的未来吧。就这样一步步走向权利的巅峰,去做令人艳羡的京官,还是急流勇退?但就算走到了权利最高峰又怎样,皇帝一句话的事,一个人就可以从巅峰跌倒谷底,这又如何快意人生呢?
所以辞官是迟早的事,但还得等待时机。
1749年,袁枚父亲去世,这也为他的辞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由。
三 辞官有后路
现在有好多年轻人,工作不开心了,就辞职,先出去散散心,旅游,回来之后再去找工作,有时候要花上很长时间。在这一点上,可以学学袁枚。著名的随园是他任职时就买下来的,提前几年就做好了准备。那辞职之后以什么为生呢?做官10年的俸禄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但那么大的一个家庭,花费也很大,总会有捉襟见肘的那一天。于是接下来袁枚又展现出他的商业头脑。花巨资重修随园,之后广收弟子进行讲学,(就像我们现在的课外培训机构)又写出《随园食单》,走口碑路线把随园推销出去,让全国各地的人都慕名而来,旅游饮食一条龙服务,同时还能看到广大弟子排排坐,听课讲学。而钱也大把大把地进来了。
就这样,袁枚安然度过了他82岁的人生,他游山玩水,品茶,欣赏美女也是他的一大爱好。68岁登黄山,71岁去武夷山,77岁二游天台山,81岁还去了吴江......
真是一个不服老的老头!
袁枚在诗歌上提倡“性灵说”,要求诗歌要表达作者最直白的感情,这跟他在做人方面也很相似——自由随性,快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