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茔就是坟墓。它埋葬人的肉体和骨骼,也埋葬人的思想和精神。
人们对于死亡总有一种恐惧,这种恐惧不源于实体,不知道从何而来,不如说成这是与生俱来的。从胎儿时期开始,人们无时无刻面临死亡。
在须达村的后山,山表竖立着很多墓碑,有些是崭新的,新得连风沙都没有在上面留下痕迹;而有些墓碑的表面已经连镌刻的字都看不清了,完全是表面光溜的花岗岩,或只是块石板;有些则更加简单,一个土堆就证明底下安睡着逝者。草木为伴,星月作侣。
须达村里老一辈的人都很迷信:他们坚信后山是座圣山,因为在这片荒芜的地区,就只有须达村能保持年年丰收、风调雨顺。不可否认,在这黄沙漫舞、风声呼啸的地方,确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人们都相信,是后山抵住了风沙,给人们带来了安平的环境。
历任须达村的村长是由村民选举出来的,但初代村长是个例外。当初市政府派地方官来到这里,令其负责这个村子的发展和治理。村民们看着这个新来的年轻官员,都对他的工作能力有所怀疑,而这个时候,须达村的条件并不好,经济不景气,简单点说,就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这位年轻的官员总是面带微笑,喜欢和村民们打成一片,渐渐的,村民们放下了对他的怀疑和包袱,都亲切地叫他小余。“遇到麻烦就找小余吧。”人们总是这样说。
余官员先是从村子的交通和环境下手,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资金的运转、筹集,让道路变得平坦宽敞,绿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点染原本村子的黄土地:风沙难以接近村子,庄稼能更好地生长。余在后面的时间里,对村子的政务、对外贸易、人员管理等方面实行了许多措施,同时开设了许多机构用以培训干部,这些使得村民们的生活日渐变得美好,村民的自理能力也有了显著地提高。村民们盼望小余能带着大家一步步变好,但小余的过劳而猝深深打击了每一个人。人们自发将小余安葬在后山的山顶上,并种了两颗柏树在墓碑两侧.......
“有一次,小余他跟我们说:‘外面的世界很大,你们不要局限于当下的环境,要多出去闯闯,开拓下见识。’他每隔一段时间还会给我们宣传党的群众思想和党的贡献,虽然我听不懂,但是我知道,小余说的都是对的,所以我叫我的小孩一定要走出去、一定要入党。其实我庆幸的是,如果没有小余,可能就没有现在的须达村,我也可能会饿死在那个时候。”听完面前老先生的话,我的内心激起了阵阵波澜。我让老先生带着我去到小余的坟茔。墓碑上的字已经看不清了,碑前还放了些水果和点心。老先生用手拨走水果和点心上的香灰和枯叶,点了烟斗吸着,没一会又把烟掐灭。我看见他的眼里蓄满了泪水,于是给他递上了纸巾。”小伙,你也是姓余,这让我想起了我们一开始的余村长。在这个墓前,我希望你能带着下一代的人,把村子弄得更好。“老先生哽咽而语重心长道。我不出声,但心里隐约已经扎下了一些东西。
或许,作为一名村官,就是得付出些什么。倘若过程中遇到什么不幸,被埋在村子的后山,算是灵魂的归宿和职责的认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