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认为成年以后,尤其是自己不再需要依赖父母生活时,就可以完全独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
但是,等到真正成家立业后,只要你稍加留意,就能发现一件令人崩溃的事实:除了继承父母的基因外,你的一言一行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知乎上,曾有一个高赞帖:你什么时候感到最无能为力?有一个答主是这样回答的:
我从小发誓长大后,不要做像我父母那样的人,自私、专制、不懂尊重。
但在教育孩子上,我发现自己的言行举止完全是我妈的翻版,竟然不由自主地犯着和父母一样的错误。
那一刻,我觉得最无力。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可不只是简单的行为“复制”,还包括塑造了一个人现在和将来的性格、情绪、情商、安全感等。
深度心理学有一个观点:一个人的一生,包括言谈举止和心灵能量,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不会因为个人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消失。
也就是说,你现在整个人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其实都藏着过去原生家庭的样子。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那么: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和传承。你没有疗愈的创伤和问题,也许都会复制和传承到孩子身上。
什么是原生家庭?
我们人的一生中会有两个家。
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的那个家。
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有些人可能会说:在原生家庭里发生的事情,很多都不记得了。
那么,可以回忆起来的事情,和我们年幼在原生家庭里发生的一些不记得的事情,哪个对我们的影响更大呢?
答案是:那些我们不记得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
人好比一台运行良好的电脑,平时我们看到的电脑界面,是我们需要看到、或者想要看到的界面。但决定呈现这些界面的程序,却隐藏在背后,以一种自动的方式在运行。
因此,我们就是这样受一些看不见的程序的驱使,而表现出现在的行为模式。
在我们成年后的生活工作中、人际交往中,绝大部分的时候,我们是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觉中学到的一些行为:要么无意学习模仿,要么刻意反抗叛逆。
除此之外,除非我们觉察、疗愈、改变,不然就会以这两种方式一直重复下去。
比如一对新婚夫妻,妻子坚持牙膏要从底部开始挤,丈夫却从中间一捏,就把牙膏挤出来了。
妻子会说牙膏本来就该从底部挤,丈夫会说:“我一直都是这样的,我家就是这么挤的。”
我们的内在小孩
从心理发展理论来看,我们相信个人的过去及童年经验,会对现在的自己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要发展成健康、功能键全的成人,成长中的每个阶段都有关键性的发展任务。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期望可以被当作「一个人」来爱,并且也有人来接受他的爱,这是使一个人在成长中学会爱与信任的关系之起点。
L'的儿童Extérieur系列由克里斯蒂安·吉罗托
揭示一个人的“内在小孩”
若孩子们成长所期望的需求受到挫折、不能满足,则孩子会经验到痛苦与伤害,而影响到对自己的看法扭曲,对他人的不易信任,以及对事情麻痹反应。
一般而言,凡是有感觉或情绪的字眼,如快乐、痛苦、愤怒、高兴、哀伤等情绪,就可能是【内在小孩】在说话,通常是用情绪与思想沟通。
内在小孩受伤的因素主要是因为需求没有被满足,如爱、安全、信任、尊重的需求没被满足。
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决定。
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
不能成为我们束缚内在生长的枷锁
原生家庭塑造了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但是却不能成为束缚我们内在生长的枷锁。
作家沈三废有过一段这样的经历:
我的原生家庭没有给过我安全感,谈不上有精神后盾,这让我成年后很容易把情感寄托在别人身上,像是附在他人身上吸取养料的怪物。
这世界能靠的除了自己还有谁呢,当务之急还是要快快成长,自己给自己安全感。
从某种程度上讲,沈三废很幸运,因为找到了自己人格缺失的那一角。
可惜,很多人未必足够了解自己。即便了解自己,也未必拥有治愈自己的能力,所以长叹“人艰不拆”、“心累”……
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你从小最需要的,而最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么?
2.你从小常常有的一些负性情绪是什么?
3.你在哪一方面特别有情感过敏?
4.你的“创伤”,或你的一个强烈的经验感受,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是什么?
将这些问题的答案写下来,仔细的感受和察觉自己,然后也许我们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感悟。
启动自我关怀之路
成为自己的疗愈师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摆脱原生家庭负面影响?首先,总的原则是对自己“要启动自我关怀之路”
在你的大脑中有一个特定的回路,科学家称之为“关怀回路”,它创造了同情、温暖和爱的体验。
自我觉察训练可以加强你的关怀回路对人体的整体作用,和锻炼肌肉是类似的。脑部扫描结果显示,通过足量的觉察和自我关怀的训练,你的关怀回路会变大。关怀回路也是大脑中产生幸福和安宁感的主要情感回路之一。
通过自我同情训练激活的关怀回路可以减少情绪困扰,包括焦虑、抑郁和愤怒。并且自我关怀的练习也是多种多样的。
完美的相处关系是“窝在爱人怀里孤独”。
——温尼科特
对于“回忆”的觉察练习
我们不可能通过忽略情感和回忆的方式来获得自我关怀的能力。
我们要允许我们为过去发生的事情发出自己的声音。一旦那些深藏的往事可以被叙述出来,它将允许我们以一种新的方式来,讲述故事。我们的自我由很多故事组成,但是,创伤会阻碍我们的许多积极的故事发挥它的作用。
《头脑特工队》里面有一个设定,就是我们头脑中有一个核心记忆球,如果我们的核心记忆是美好的,那么我们的情绪也会变好。如果我们的核心记忆很糟,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会很糟糕。
很多人在心理咨询室里诉说他的人生故事,很多时候都是从一些不愉快的回忆开始。故事里的家人很坏,自己的经历也很坏,但是在不断诉说的过程中,总会逐渐汲取到力量。或是看到家人好的一面,或是看到在无助中,自己有力量自我保护的那一面。
对于引爆情绪的事件我们既可以写一个故事,也可以写一首诗来送给自己。不一定要给别人分享,只是馈赠给自己就好。或者建立一个隐匿自己真实姓名的博客来记录这些,都是一种自我关怀的练习,借此我们有时间去整理自己纷乱的思绪,给自己的记忆做一个收纳箱。
对于“情绪”的觉察练习
当我们尽力阻隔不舒适的感受,只希望体验良好感受的时候,我们会遗漏掉生活中许多丰富多彩的细节。生活是由各种混合情绪充满的,如果我们限制自己只体会好的感受,那么我们就会被禁锢在受限的生活中。
我们必须学会能够同时抱持两种看似相冲突的情绪。当你开始写下你的生命故事,你可能会注意到你对伤害自己的人感到既悲伤又愤怒。有越多的内容从你的内心清除出来,你会感到越多的愉悦和自由。但是,你可能仍旧感到愤怒,一个首要的现实是,你没能更好的倾听自己的情绪。
愤怒就是因为你没有将世界和
别人安排成你想要的样子而产生的挫败感。
了解自己情绪就像和一个人建立关系一样。我们可以试着把自己的情绪拟人化,想象情绪是一个二次元少女。你可以经常去问这个二次元少女“你感受如何?”“你现在需要什么?”或者:“此刻我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你吗?”当情绪使他们感到不适,我鼓励来访者们问自己这些问题(或者相似的问题)。
开始的时候,这样的方式会需要大量有意的练习,因为我所让他们去做的是一件终止他们长期以来的情绪怪圈的事情,而这个情绪怪圈常常被他们忽视。
当了解你的情绪时,你最终需要注意的是,你是在感受自己的情绪,还是他人的情绪。
发生了什么使我有这样的感受?
这是我的情绪还是他人的?
如果是他人的情绪,可以这样对自己说:“这不是我的焦虑/恐惧/悲伤/愤怒……我选择不去承担它。”
如果是你的情绪,问问你自己,你的情绪会在那一时刻告诉你需要的是什么(例如,如果你感到孤单,你可能需要叫一个朋友过来。或者,如果你感到害怕,你可能需要知道你是安全的)。
对于“沟通”的觉察练习
每一种批评都是一种悲剧性的错误表达。换句话说,我们有一个未满足的需求,然而,我们常常会直接批判他人没有满足我们的需要,而不是告诉人们我们的需求是什么,以及他们能做什么来帮助我们获得满足。
如果我们没有明确地对我们自己的需求或痛苦进行思考。相反,我们对其他人不断地责怪,那我们的需要就更难以实现了。
接下来我们讲索取。因为我们都希望别人能够主动地支持我们,或者心甘情愿地为我们有所付出,我们并不需要为这种幻想而感到羞愧。我们提出自己的需求的时候,别人不一定要如我们所愿满足我们,或许只满足了一部分,我们却想要索取更多。当需求变成要求,我们就开始破坏这段关系。
在一段关系中,几乎每一种冲突或失调都包含批判和索取。我们无须对自己表现出的批判和索取感到惭愧,它们是我们自身苦痛的一种表达,需要我们的觉察它们而不是排斥。
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在原生家庭里受伤、都会有遗憾和痛苦,但不要把原生家庭的问题,当作是自己不肯成长、不肯改变的借口。
因为,每个人自己的幸福、快乐掌握在自己手中。
过去原生家庭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负责任。但是,从今天开始,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你都要为自己负责任。
而如果你已为人父母,那么: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再重新创造一个文化和传承。你没有疗愈的创伤和问题,都会复制和传承到孩子身上。
过去不好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你正在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和他的家庭幸福。这不仅是你遇到更好的自己的第一步,也是你遇到更好的“孩子”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