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全旗所有小语人齐聚三小,聆听了一天的报告及课堂示范。大有收获。
一整天的时间,聆听了来自松山区蒙古族小学两位老师的精彩讲座和课堂实践,可谓有理论、有实践,让我们体验到了一场由理论到实践、由读书到写作的精神盛宴,这一整天的聆听可谓收获满满。
首先看高晓燕老师的关于读书的讲座《种下一颗阅读的种子》,她首先帮我们回忆了自古我们就是提倡读书的,又之处课外阅读的三个方面:群书阅读、整本书阅读、主题丛书的阅读。
她说,比较适合我们的丛书阅读是1+X,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他还给我们拒了具体实例:《一株紫丁香》带一篇《巴巴爸爸的学校》,我们不妨可以试试。
接着她最重点介绍了整本书阅读,从怎样选择读物?每个学段选择什么来读,再到怎么读?都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参考的实例。
这里她以《汉字奇兵》为例,展示了从推荐到导读,再到分享这个过程大致该怎么做,都一一做了范例,为我们还在读书这一块处于迷惘的老师指引了方向,不仅如此,还特别展示了导读单,我们可以借鉴。
讲座过后,高老师带给我们一堂轻松幽默的绘本课,这一堂课我过得很轻松,不自然的跟随着孩子们在不住地读、不停地动,在不知不觉中一堂有趣的绘本课结束了,可真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看来成就一堂好的读书课有几点必要条件:
那就是1.会选书。选书很重要,我们都知道国内国外绘本故事数不胜数,可我们要从众多书籍中选择适合本学段、本年级甚至本班级孩子自身特点的书籍,他们才会感兴趣,才会有物可言,有趣可生。
2.会读书。这里的读书不单单只学生会读书,这里指的是老师要会读书,每一本书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自己对所选书籍要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在引导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课堂才会妙趣横生。
3.会引导。这一点很重要,选择好书籍,小孩子就需要我们的正确、适时的引导,那么如何引导才能真正激发孩子们的读书兴趣最重要,课堂上毕竟有限,它承载着激发兴趣到爱上阅读的引领作用,所以读书课对我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对所选书籍要融会贯通,一定要把课堂目标设置准确,然后想尽办法去引导,激发孩子主动阅读的欲望。
我们再看下午赵向媛老师的写作引领示范,首先看她的写作报告, 不难看出,赵老师在指导学生写话、写作这一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一些激励方法也特别接地气,极富幽默诙谐的语言时刻牵动我的心,看得出,赵老师就是一个研究型教师,对写作教学有其专长之处,光就一个司空见惯的学生告状事件,她却能好好的利用,成为了极好的写作训练素材,再看她对于作文名字的引导也颇具匠心。
从赵老师的讲座到她的课堂,都显得那么的轻松,喜欢她的语言风格,她是一个很懂学生的老师,她的课让我们在润物无声中领会,一个简单的“画鼻子”游戏,便能承载一节作文课,孩子们在游戏的快乐中体会到了写作的快乐,尽管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但在指导孩子写作这件事上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同时也让我深切地领悟到了引导孩子走上写作这条路,不是件容易的事,同时又很容易,不容易指的是写作从来都是个老大难,而容易则是指我们语文老师要给学生提供素材,创造写作情境,让孩子有物可言,有言可写,写真情实感,尽管开始语言不美,言之无物,久而久之,素材多了,一旦将他们思想的闸门打开,如泉涌般的思绪便势不可挡了,关键还要看教师是否用心。
一整天的学习,总体感悟如下:
1.教师想给学生一瓢水,一桶水远远不够了,至少要有一池水,甚至一江水。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各种媒介离学生并不遥远,因此,老师是需要不断修行的,如果停滞不前,就会变成《移动你的巴士》里面的搭车人。
2.教师的教学机智很重要。高晓燕老师的课上,当学生说到松鼠时,似乎师生都不能很好的说出松鼠的拟声词应该用哪一个,于是老师便巧妙的解决掉了,她说:“不知道我们可以换一种小动物,要不然弄错了叫声,小动物们会不高兴的。”简短几句话,却有一举三得之功效,渗透了礼仪教育,无形中学会了一种学习方法,还缓解了尴尬。
3.评价语言的积累很必要。这两位老师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适时恰当的评价,他们很善于抓住任何一个可以激励孩子的评价机会,使孩子们不知不觉中增强着自信心,比如说简单的“朗读大王”的评价不亚于小红花的作用。
4.人文与工具并重。两位老师的课堂上都有人文教育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引导,绘本的学法,写作的方法是个循序渐进地过程,人文性的体现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教育人多思考。
总之,本次培训收获颇丰,语文这条路任重道远,期待更美好的遇见,与所有小语人走在研究的小路上,就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