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张爱玲的写的书,之前只是听说过张爱玲,但是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过,现在也是。
这本书我看了三天左右,一共看了六个小时47分钟,在我的看书历程中,这应该是我看书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了吧!我一向不太喜欢这种叙事类的故事,在我的印象里,这种叙事类的故事还存在于初中时期大家互相传看的小说中,初二之后就再也没有看过这一类的故事,不知道是因为对初中那个看小说的自己而不知努力学习的自己感到讨厌,还是因为一些其他的事情,总之好多好多年没有接触过叙事类的故事。当我意识到我需要拓展自己知识面的时候,我看的书也会比较偏实用性多一些,最近也是因为,在软件上看到了大家推荐的一些书,所以为自己做了一个书单,并决定要把他们读完认认真真的读完,而张爱玲的这本《半生缘》就是我要读的第一本书。我一直认为在初中时候我看到了小说中最好的结局和最悲的结局,我以为我再也不会遇见,这样能让我跟着揪心的情节,但是这本书给了我很多不一样的感受,我想把它们记录下来,记录下来我第一次看张爱玲的书,记录下来我第一次因为故事情节而揪心,记录下来我的青春。我一直以为我是一个对感情没有那么敏感的人,可是看完张爱玲的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我错了。我也可以有很多很多的感受。
其实我并不清楚应该怎么样去写书评,所以在此我只是想把我的感受写出来。在我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也看到了很多个小伙伴的书评,我感觉真的都特别特别好,我没有大家那么细心,而且我看书感觉也像是囫囵吞枣。
看这本书之前我的心情一直都是非常的愉快,我感觉每一天中午的阳光都是那么的明媚,我感觉每一天自己的心情都是那么的好。我看这本书第一天看到的是他们开始时候的样子是那么的美好,那种爱情仿佛就在眼前,可是又触手不及,那种羞涩。可能是现在看不到的。还记得木心的诗中写到“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个时候感觉这句话真的好美呀!可是看现在,时代这么发达,可能一天中穿过几个国家也只是动动手指买票的事情,想念一个人可以用几秒钟的时间打一个电话发一条短信,再也没有了以前的那种写书信等待,我现在还是想不明白,这种变化对我们来说到底是好呢,还是不好呢? (咳咳,跑题了) 因为在第一天看到的是他们刚开始的美好的样子,所以我感觉天空也格外的晴朗,就连树上飞翔着的鸟都是那么的活泼和可爱。但是后来看到了曼桢的姐姐欺骗曼桢,看到了曼桢的妈妈竟然无所作为,看到了世均的懦弱,看到了祝鸿才的毫无人性…… 感觉自己的心里像是被压了一块石头。我不知道在当时那个环境,如果我自己遇到相同的情景会怎么做?那天的我。虽然晒着阳光可是依然觉得很冷,看到后来曼桢的冷漠,我甚至都能感觉到自己脸上的表情也变得很僵硬,仿佛我就是曼桢,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言语去描绘我自己的心情……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也看到了其他看书小伙伴写的想法。我觉得特别的有用,因为我看这种叙事类的故事比较少,所以说看书的时候看一下其他小伙伴的想法,也能够增加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在看书的过程中刚刚开始。大家都在称赞他们之间的爱情,可是到后来越来越多的人会去说世均的懦弱,到了曼桢要嫁给祝鸿才的那个时候,有人说曼桢选择了最差的那一条路,也有的人说曼桢放弃了自己。但是我们现在只是站在故事外来看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如果我们真的生活在那个年代,生活在那样的家庭当中,我们做的一定会比他们做的好吗?我真的不敢保证我一定会比他们过的好……
其实看到最后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曼桢和祝鸿才离婚了,我感觉对于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来说,在有些地方可能大家还在以离婚为耻,但是放到当初那个年代,一个人究竟究竟要有多大的决心才会选择去离婚,自己带孩子。我想,我在曼桢身上学到了很多。
看完他们的半生,我也在想我以后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还是要告诉自己:不要失去生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