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庭成员对其他成员的行为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如何来解释和评价这种行为的。
说得更确切一些某种行为被解释的方法决定了他如何被评价的。某种行为被评价的方法,决定了他是如何被解释的。
2.那些通常被评价为“坏的”有时甚至是“罪恶的”行为方式,如果把他们解释成是某种“疾病”的表征或症状,那么将彻底改变它的含义 。
3.根据家庭成员的行为被评价以及解释的不同方式,家庭内部会采用不同的游戏规则。
4.我们不能要求病人去上学或者去工作。恰恰与此相反,与普通人认可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他们还有权要求得到关心照顾 。
5.如果生物机制被确定为诱因,那么当事人就变成“病人”他为其行为所承担的过错和责任就全部被一笔勾销。
如果想让某人逃脱过错和责任,把它解释成“有病”就行了。这样他就会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疾病”的受害者,需要给予帮助。
反之,如果他是行动者,那么他就必须要受到惩罚,并接受某种程度的教育 。
6.人们对心理疾病的反应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就算是那些健康的行为,也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约。
因此,过错与非过错,责任与无责任,施加影响与毫无影响,之间的边界就变得模糊不清 。
7.每个拥有病人的家庭 ,和每位治疗师,都要面对这样的问题,谁能起到什么作用?是病人自己还是他的家人或医生?这涉及责任的归属,重问题的产生到“解除”的出现 。
8.当母亲认为孩子的行为是某种形式的心理疾病,这意味着他不让他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或只承担极少的责任 ,他需要别人的帮忙来抵御这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
9.系统式治疗时,首先把他们的关注焦点投向那些带有问题的或者促进解除的互动模式和交际模式上 。
10.解释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阻碍进一步的询问。如果治疗师使用了和当事人一样的解释,那么他就不会再有新的想法 。
什么都知道的人很显然就不会再提出问题来了。如果治疗师想继续询问下去,那么他就不能过快地理解别人提供给他的种种解释。
11.区分“健康”和“有病”的区别与“成人”和“孩子”有着相似的意义。
一种情况指的是能够照顾自己,并且具有承担过错能力的人。
而另一种情况指的是需要别人的帮助,无法完全追求其行为责任的人 。
即给他贴上什么样的标签,就决定了他的互动对象都对他抱有什么样的期待 。
12.谁要是能够充满幽默地看待某种情况,那么它就从情感上对此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这样一来就可以用相对轻松的方式去看待那些令人不堪重负的话题 。
13.在某些家庭中,把具有攻击性的感觉表达出来,是其家庭的游戏规则所不允许的。
14.治疗师所代表的观点或所展现的行为方式无法被当事人认同。也就是说,只要当他与当事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大的偏差,就会有失去支持的危险 。(尤其是首次治疗,治疗师和来访者还没有建立信任关系的情况下。)
15.症状总是可以被看作是生存策略的表达方式和结果,治疗时如果忽略了症状所具有的适应性,那么它就会面临引发臭名昭著的“抗阻”的危险 。
16.绝大多数的症状对于他们的拥有者和创造者来说,都蕴涵着矛盾的内涵。病人想摆脱症状,但这也意味着他们必须有可能要放弃那个功效不错的生存机制 。
从系统式治疗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一种病态的反常现象,而是很明智的。
为什么要把那个性命攸关的,而且经受了考验的工具给扔掉呢?特别是还没有找到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替代品的时候 。
17.在某些家庭的交际规则中,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彼此之间的忠诚是至高无上的价值观,自私自利是遭到唾弃的。
在有疑惑的时候,为了顾及其他人的感受,只能把自私的想法给藏起来 。
大家由此得到的回报是,每个人都可以无条件的信赖其他家庭成员。
每个人都努力的去理解其他人,并且最大程度的去体会其他人的感受。同时他还要努力的保守自己的秘密,从而避免给其他人造成负担 。
分离的愿望和自我意识是禁忌的话题,划清界限更是罪孽。
未来的女婿和儿媳妇会受到张开双臂的欢迎。因而他们也就不再能够无所顾忌的从这个家庭中离开。
由于存在着这样的价值观,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从来都不会以攻击的方式来解决,冲突只能自己解决 。
躯体症状的出现往往还会加剧这种交际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