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8 王子
这是我的25期打卡的最后一天,也是我的第105篇打卡作业,想谈谈我对绘本阅读的感悟。
先说下昨天的实践原创经历。
我的原创实践通常在幼儿园、或者我的作文班上进行,我把这两个地方叫做“正式场合”。
因为有随身带书的习惯,“非正式场合”也常讲绘本,比如医院候诊、车站候车,市场送货……只是不好意思让别人帮拍。
晚上,我和朋友带孩子骑电驴兜风,去了住的比较偏僻的另一个同学家,那家孩子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孩子爷爷奶奶开了个小商店维持生计,我们在商店里聊天,孩子们无聊,说“阿姨你给我们讲个故事吧。”
电驴坐包下放的书是方素珍的《家》,孩子爷爷奶奶立刻找来一条小板凳给我“我们不认字,想给孩子讲也讲不了,你来了太好了……”
“阿姨,等一下!我把小狗也叫来听故事!”那家孩子飞快跑出去,再回来时怀里抱着条白色的狗,那是她最亲密的玩伴。
第一次,听众中有老人、还有条狗。
第一次,非正式场合是个小商店。
后来,我就以《家》为实践原创绘本,把作业写了。
以前,特别是我刚学完初级回来,总觉得,讲绘本故事是件“大事”,得严肃对待:
要有像样的场合、手持绘本和幻灯,要把孩子的情绪调动起来……
到如今,参加了5期打卡,我和女儿养成出门带绘本的习惯,“非正式场合”下讲故事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对于绘本阅读的理解也有了变化:
让孩子爱上绘本阅读、对绘本故事有兴趣,更多的是要靠“很土很地气的”的“非正式场合”。
在我们这,不少家长觉得,“绘本故事”只能到绘本馆、书店才能听、读——也就是说,只有花钱才能读书。
书店的绘本几乎都是未开封的,想读,得买下来。
绘本馆的书得办卡才能读。
不少孩子家里没书、家长觉得花钱买书是浪费,那还有就没有“阅读”的环境。
作文班上有学生问我“你为啥每节课都要给我们讲个绘本?”就连家长也觉得奇怪“绘本都是幼儿园孩子看的啊……”
关于绘本阅读,无论孩子还是成人,都存在误区——有误会,是因为了解不够。
被家长送到作文班的孩子,不止作文差强人意,阅读对他们而言是痛苦的,只是在老师的硬性要求下,必须读什么书、还要必须写出读后感、摘抄好词好句…
如果读书毫无快乐而言,为什么还要读书?如果说关联的都是痛苦的记忆,所谓的阅读推广也没什么意义。
没有提问的,不用写读后感的、内容又有趣的阅读才会被孩子接受,回想自己的“讲故事”经历,我记得深、感触多的都是“非正式场合”:
比如闹哄哄的菜市场、灯光灰暗的郊区小商店、哭声不断的儿科门诊……当孩子被我手中的书吸引,自觉围拢过来时,觉得,纵然我平庸平凡,也“活”出了那么丁点光亮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