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是在学习程晓堂教授《英语教材设计与使用》一书第七章后完成,对于章节内容有部分摘取,同时又学习期刊的基础上形成。
教材编写的再好,我们老师拿到手里不会用也是枉然。毕竟专家学者的观点,无法代替一线教师上课,所以这对我们实施新教材的老师而言,真的需要不断去“吃透”教材。
现在所说的吃透,并不是发现教材上面的每个语言知识板块,而是深度学习教材背后的意图,明晰编写者究竟想借助教材传递什么,在学习新课标的基础之上,思考如何利用好新教材。
教材是实现国家课程标准理念的载体,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抓手。英语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理念,研究新教材的特点,并结合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使核心素养培养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我们通过在人教版教材培训中已经知晓,新教材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新颖的话题引入方式,充分彰显了“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秉持“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教育原则,新教材紧密围绕新课标的主题要求,不仅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紧跟时代步伐,面向未来发展,还巧妙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跨学科知识融入其中。
但新教材使用的一年中,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最多的就是说教材难了,学生需要学习的单词多了,句子多了,课时少的情况下学生根本学不完。教过老教材,再上手新教材,总之就是不适应。但是又能怎么办呢?国家的教育方针都是好的,可能在落地的时候有些偏差吧,但既然承担着教育一线的任务,那么我们只能选择接受,好好地去教。没有完美的教材,或许再过一二十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又会再次更换。我们不能永远拿着一张旧船票,妄想坐上时代这艘大轮船。
无论教材怎样变,它永远不是我们上课的脚本,只是一个重要的资源。所以我们可以适当的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正确的对教材进行调整。程晓堂教授提到,一般情况下不宜将教材不同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有老师认为有相似主题的内容可以整合,但是教材在编写的时候,可能是为了避免集中学习某些内容,再就是为了以螺旋上升的角度进行提供教学要求,所以整合的时候需要考虑。我个人觉得是,在我们小学内,我们大多都是将一个单元内的板块进行整合,很少对一册书内的单元进行整合,因为的确有时候觉得学生能探究一点单元内想要达到的主题意义已经很不容易。虽然不断地在说活动是为了探究主题意义,但事实上学生get到的真的很有限,但即使如此,我们老师也还是在不断地努力。
其实在整合单元内板块方面,我觉得教材真的编写的挺好,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思考一下教材这样编排的原因是什么。专家肯定也想上最少的课,让学生学的多。我们有时候一页一页的按照教材内容去教,我觉得也没什么问题,比如我们人教版PEP版本的,秉持着对话、单词、语音、读写、阅读这样的顺序,我觉得挺好。新教材的编写已经与时俱进,改变了内容碎片化的现状。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单元内各板块功能的认识,理解教材从学生视角切入单元和语篇的学习,体现由已知到未知的编排顺序(郭宝仙,2022)。教师应从单元视角出发梳理板块与板块之间、语篇与语篇之间的联系,分析不同板块是如何从内容和语言等多个角度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的。同时,他们还需要关注序列化的板块内容和具体的学习活动是如何使主题意义的探究如剥洋葱般层层深入,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
新教材在文前提供了详细的目录导览,在开篇页主题图中融入了单元问题以及单元学习目标,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导向,方便教师抓住重点、明确要点。单元内针对不同评价目标设计了相应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如利用问答、选择、连线等活动针对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习进行评价,利用项目活动、结构化思维工具等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每个单元的自评环节为学生提供反思支架,引导学生以终为始思考已学知识,梳理学习策略,自我评价单元主题学习的过程与效果。通过不同评价内容的设计,为促教、促学提供参考和依据,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新教材都设计了显性和隐性问题链,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学习实践,积极思考,寻找答案。新教材将教材知识转化成具有一定系统性、层次性,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系列问题(裴松,2011),形成问题链。以我们人教版第二单元My friends为例,在起始页提出了本单元的问题:What make your friends different?并在单元内提出两个基本问题:Who are yourfriends?How do we choose our friends?这两个问题指向了单元的主题意义,引领着教学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