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朝那年读高一,千盼万盼终于迎来了寒假,他准备用心钻研一下学得不太好的科目。父亲在一年前就已经不在了,他是农民的儿子,明白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他是家里的老幺,上有三个哥哥和三个姐姐。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已经成家,现在家里只有三哥、三姐和母亲,四口人共同生活,或者说四口人相依为命。
眼下,母亲正忙着为三哥办理婚事,家里虽说不上是一贫如洗,但也过得相当拮据。尽管母亲从天明忙碌到深夜,每天只睡上四五个小时,家庭依然面临着很大的经济压力。
已经成家的两个哥哥虽然想在三弟婚事上帮助母亲,但在农村,当家作主的往往是家里的女人,哥哥们虽有心却不敢妄动。尽管那个年代娶媳妇花费不多,但至少有新房,而且还要给女方一些彩礼,哥哥们也没有那么多的钱能不经过媳妇偷偷地给母亲。
两个姐姐家的生活同样拮据,哪忍心连累她们,唯有自力更生。
幸运的是,王春朝的父亲在世时已经给他们盖好了房子,至于三姐,她给家里带不来经济负担。作为女孩的她,勤快、善良,能帮母亲干很多活。在农村,一般不需要为女儿准备太多彩礼,除非是条件特别好的家庭,才会适当送些嫁妆。
大多数家庭,父母会用男方的彩礼钱为女儿准备一些嫁妆,当然,这需要开明的父母来做,有些家庭可能因为观念原因而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女儿是无法从娘家带走多少东西的。
这类家庭不仅不给女儿提供额外的陪送嫁妆,还会从女儿应有的彩礼中扣除一部分帮助儿子娶媳妇。
当然,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因为一家之主男人不在了或者是残疾人等,家里有男孩又有女孩,如此的家庭条件,男孩娶媳妇会更加困难,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长辈可能会让女儿为哥哥或弟弟换亲。
每个村庄都有这样几户特殊的家庭,所以换亲也并不难,很容易找到合适的对象。当然,一般是三家同时交换,这样不至于尴尬。不得不说,农村的实际情况就是如此。其实,在城市也同样存在一些特殊的家庭,男孩娶媳妇会面临困难。
王春朝的母亲了解这一切,对她来说现在生活最大的动力就是给老三娶上媳妇,那样也对得起已经离开的老伴儿王奉献。
可不是嘛,这个名字就注定他会为儿女操劳一生,到最后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几个孩子。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拉着老伴儿陈千金的手,用仅有的气息发出微弱的声音:“拜托你了,一定要给老三娶上媳妇,那样我在九泉之下才能安眠。”
直到老伴陈千金郑重的向他点了点头,他才放心地走了。陈千金累得直不起腰的时候,忙到深更半夜的时候,她会想起王奉献,有时甚至会自言自语:“你这个老东西,把改料理不改料理的事情都扔给了我这个老太婆,你说你咋就这么心狠呢。”
当然,陈千金不是怪罪老伴,而是找个理由和他聊聊天、谈谈心,尽管这只是她一人的戏,但陈千金乐此不彼,经常会和老伴说一会话,这样在熬夜干活时也不至于让精神崩溃。
陈千金的娘家最初可是村里最富有的一户人家,当时家里还雇着几个拥人,有种地的、有帮母亲干家务和照顾孩子的。父母很少叫她的名字,而是叫她小公主、心肝宝贝儿,她上面有5个哥哥,她是最小的,也是家里唯一的一个女孩子。
后来,因为政策的改变,他们家所有的土地都无偿捐献了出来,从此全家人过上了勤劳且清贫的生活。
当时,她之所以和王奉献结婚,是因为父母看上了他家的成分,那可是根正苗红的贫农,当时的王奉献可是十里八村公认的好青年,他是一个庄稼能手。成家后,他们夫唱妇和,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如果子女不是这么多,这个家庭会因为他们的勤劳而过上富足的生活,但孩子太多了,即便王奉献再怎么能干,尽管陈千金很会持家,家里依然过得紧巴巴的。
家里有四个儿子,最大的问题是建房。于是,他们日夜辛勤劳作,加上省吃俭用,终于为四个儿子盖起了房子,正当老两口可以稍稍喘口气的时候,王奉献却得了癌症。
陈千金知道丈夫把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孩子们。他为四个儿子盖的房子可以说是用他的生命换来的,即便得了那么严重的病,他也只是在乡镇医院住了十几天。主治医生告诉家属,必须去市里的大医院治疗,这样才有可能多活几年,但他拒绝了。他坚持认为人的命运天注定,不是医院说治就能治好的,他觉得自己的病即使去了全国最好的医院,也无济于事。
只有陈千金明白他是被家庭拖累的原因,他把所有的担子抗了下来,最后留给自己的只是一个残破的身躯。春蚕到死丝方尽,他难道不是这样吗?为子女付出了一生,而不求一丝回报。
现在看看,那个时代的老人真是苦命,没有实行jihua生育,子女一个个到来了,儿女成群,虽然是家庭的幸福,但同时也没有条件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即便老两口把生命耗尽,也无法改变家庭的生存境况。
幸运的是,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子女都积极向上,父母一辈子省吃俭用、勤劳朴素的品质成为子女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也像父母一样肯吃苦,敢于用肩膀扛起生活中的重重困难。
王春潮的两个哥哥虽然无法直接提供经济帮助,但每到麦秋收割季节时会主动帮助母亲干些活。尽管两个嫂子在家里唠叨个不停,但哥哥们知道如果这时还只顾自己的小家庭,不顾及母亲、弟弟妹妹的生活,那么他们还算是人吗?不被村里人指点脊梁骨吗?
两个哥哥在各自的家里没有什么地位,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穷,哥哥觉得不让着点儿娘们,怎么能好好过日子呢?话又说回来,在家关上门,怎样吵闹都行,自己是老爷们,还是要面子的。再说,父亲是为了他们这些子女才得了重病而离开的。
他们更清楚母亲身上的重担。一个老太太,如果在一般的家庭,早就该享受天伦之乐了,但母亲仍然像年轻时一样辛苦劳作,没有一天的闲暇。要知道,老人的身体骨也不再硬郎,全靠精神支撑着。
因为有大哥、二哥的帮助,王春朝的三哥在家里不是很忙的时候会出去打工。他知道自己即将成家,需要独自来承担这些费用,光靠家里的几亩薄田的收入肯定是不够的。两个哥哥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顾,所以他不敢有任何的奢望,而且,四弟王春朝正在读高中。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王春朝的三哥王春生自父亲去世后成了家中的支柱。他告诉母亲不必过于担忧,他有能力支撑这个家,并承诺要与母亲一同支持家庭,供养四弟读书,托人给大他一岁的三姐找个好人家。
王春生计划在有了足够能力支持家庭后再考虑成家,他觉得自己一旦有了家庭,就会分散精力,难以照顾母亲、弟弟和妹妹。他也知道在农村,媳妇都不愿吃亏,许多已婚男人往往只有爱心,却缺乏行动。
王春生明白这一点,他和王春朝一样都是优秀的学生。在父亲健在的时候,他觉得父亲是家庭的全部支柱,有了父亲家就是完整的。然而,如今父亲已经离世,留下了可怜的母亲陪伴他们。
面对父亲离世的事实,王春生选择辍学,将读书的机会留给了四弟。虽然母亲知道他比四弟更有前途,他在初中三年中始终名列前茅,当然王春朝的成绩也很不错,但相较于三哥,仍有点差距。
当王春朝得知哥哥为了他而辍学时,坚决反对。因为三哥是家里最有才华、最有前途的人,可以说,整个村找不到一个像三哥这样高智商的学生。
因此,王春潮坚持自己辍学,将读书的机会留给三哥。当王春生看到弟弟如此懂事,他的眼睛湿润了。这个平时坚强的男子汉很少流泪,即便在父亲去世时,他也是欲哭无泪,或许是因为悲痛过度,或许眼泪已枯竭。
然而,他没有预料到,在最痛苦、最悲伤的时候流不出眼泪,而面对三弟对他的深厚感情时,泪水涌流不止。原来,泪水也只有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才能涌出,有时候,痛苦无法引发眼泪,而感动、爱和幸福却能让人泪流满面。
对于这个成熟起来的三弟,这个懂事的三弟,他感动得无法用言语表达,哪怕是一声谢谢也说不出口,但心中却充满了甜蜜,化作了眼泪一滴滴流淌了出来。(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