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1、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心理学三巨头: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终其一生研究人及人的潜力的伟大心理学家。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2、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人可以改变,而且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青年的朋友因为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3、心理创作并不存在
所谓的心理创伤学说就是原因论的典型,弗洛伊德认为:心灵的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他说: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已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已赋予经历的意义。
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已选择的,是自已选择自已如何生活。
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
4、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作为相应的手段而捏造了愤怒这种情绪。
5、弗洛伊德说错了
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阿德勒则认为:人们并不是在感情的支配下而采取各种行动,人同样不受过去支配。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与虚无主义截然相反的思想和哲学。阿德勒心理学主张人是可以改变的,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已定的目标前进,彻底颠覆正统心理学中的因果论的思想。
6、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改变的第一步是理解;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通过对话的方式自已亲自找出来。
7、你想“变成别人”吗?
为了能够爱自已而希望变成别人,舍弃现在的自已,无法体会到幸福,是因为不会爱自已。
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止步不前,而是悦纳目前的自已,不断向前迈进。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8、你的不幸,皆是自已“选择”的
执着于“被给予了什么”,甚至想要变成别人,而无视现实。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已亲手选择了“不幸”。你认为的“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善:有好处;恶:无好处。无人想作恶,纯粹意义上想要做“恶=没好处的事”的人根本不存在,只是私心。
9、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一个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已”,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广义上说包含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生活方式是自已主动选择的结果。
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已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自已进行重新选择。不论是继续选择与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都在于自已。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已下了“不改变”的决心,你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已生活方式的决心,即轻车熟路般的状态,选择新的生活方式,就会不知道遇到什么样的未知的问题。
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想改变,但是害怕改变。
阿德勒个心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只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张德芬在《你终将遇见孤独与爱》中说承受痛苦比较解决问题来得容易,
10、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应该立足于阿德勒的目的论,而非弗洛伊德的原因论。目的论的前提是“人是可以改变的”。
怎样才能改变生活方式?要有“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生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中,就根本无法改变。如果可以变成Y那样的人,正是你为自已不做改变找的借口。
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了。不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真正决定自已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