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人生地图
青春期使命:如何确立身份认同?
从青春期开始的人生的前半段,是收集的阶段。我们收集了稳定的自我、亲密关系、职业认同和与之相伴的成就、声望、尊重。
到了人生的后半阶段,我们开始进入了分发的阶段。我们开始把前半生收集的东西分发出去,去关心自我以外的他人,关心我们的下一代。
青春期(15-25)的发展课题,那就是寻找和确立身份认同。我们讲了青春期发展的障碍,发展身份认同的重要条件和身份认同建立的标志。
当身份认同建立以后,“我”变成了一个不言自明的东西,不需要仔细去想。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继续向前,以成人的姿态去建立新的关系,迎接更多的挑战和精彩。
成年早期使命(一):如何学会爱的能力?
成年早期(25-35)的发展任务——建立亲密关系。
首先,我们讲了建立亲密关系的三个障碍:
1、害怕被接纳;
2、害怕承诺;
3、害怕被改变。
这三个障碍代表了这个阶段的自我中心。
建立亲密感的标志,那就是发自内心的承诺。“我也知道爱可能会带来伤害,可是,我也不能因为害怕伤害,就不去爱啊。”建立亲密感意味着自我的发展又扩大了一步,自我从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
成年早期使命(二):如何建立职业认同?
确立职业认同与上节课讲的建立亲密关系的很像:工作的工资福利待遇这些工作中外在的东西,相当于爱人的颜值,而在你工作中的感受,相当于在你关系中感觉到的亲密感。
寻找职业认同和寻找真爱的过程也很像,它的困难既包括我们怎么找合适的目标伴侣或者工作,也包括我们怎么克服对完美对象的幻想和对失去可能性的焦虑,做出自己的选择和承诺。
就像稳定的亲密关系会带来内心的安稳和平静,投入自己喜欢的职业,你也会让自己的心慢慢地沉下来,并逐渐获得一种自信和成就感。
职业有三个层次:生计、事业和使命。这三个层次背后所假设的人际关系是不同的。
1、生计代表的是一种你被压榨、被逼迫、不得不为的关系;
2、事业代表的是一种平等、稳定、互惠的关系;
3、使命呢,则变成了一种你为职业对象服务、奉献,甚至牺牲的关系。
对职业背后关系的认同,把你逐渐塑造成了一个有技能、被需要、肯奉献的专家,你也在这样的过程中,扩展了你的自我概念。
我们比较了职业认同和亲密关系的相似性,讲了职业认同的四个标志:
1、胜任感;
2、承诺;
你愿意投入到某个职业中,你会对这个职业保持某种忠诚,并把它视为你很重要的一部分。
3、报酬;
4、满足感。
职业跟你的自我没有什么违和的地方。就好像你在做你的工作时,有一种很踏实的、本该如此的感觉。
最后,讲了满足感产生的条件,那就是把职业认同纳入到你的整个人生故事中,并认同这个故事。
中年期使命(一):如何塑造下一代?
中年期(35-60)危机的解决方案,并不是追求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转变。
中年期最大的挑战,还是可能性的丧失。衰老和死亡的过程,其实就是把可能变成现实,把悬念变成答案的过程。
在中年的时候,你会意识到,生命中的可能性正在一点点消失。年轻时一些想做没做成的事,可能永远也做不成了,一些想在一起而没在一起的人,可能再也不会在一起了。
你会焦虑于这种确定性,并苦苦思索,除了可见的衰老和死亡,自己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在中年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这种可能性的贫乏带来的恐慌,误解为是因为衰老引起的。所以,对于变老这件事,有些人就可能变得非常抗拒。
一些男人开始健身、寻求婚外情,想重新体验青春的激情,来维持自己没老的错觉。
女人则开始精心打扮自己,整容,害怕因为变老而失去魅力。
也有一些人开始回忆当年,对年轻人指手画脚,开始变得俗气、势利、斤斤计较,把生命的成长寄托在钱财、名声这些可见的东西的积累上。
但也有一些人在中年期越来越好。这些人到了中年,他们和世界、和他人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别人既变得不重要了,也变得更重要了。
1、变得不重要了,是我们不再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相应的,也不再那么在意世俗意义上的规则和成功,我们会更多遵循自己的内心来做决定。
2、变得重要,是因为我们开始关心自我以外的他人,尤其是我们的下一代。我们开始从他人的成长中,获得新的可能性。
我们开始把前半生收集的东西分发出去,去关心自我以外的他人,关心我们的下一代。我们会从下一代的繁衍中获得人生意义,获得一种新的可能性。否则,我们的生命就很容易陷入停滞的状态。
所以,繁衍就是我们在中年期要完成的发展课题。
1、孩子把我们从“小我”中拉了出来,自我的涵义,又一次扩大了。这次,它包括了下一代。而因为自我的扩大,自我的可能性危机,就变得不再是那么大的问题了。
2、可是,并不是所有有孩子的成人,都发展出了他们的繁衍感。我们说,繁衍感的本质,是我们把自己奉献出去,让自己成为孩子的一部分。
可是,有些父母并不是把自己奉献出去,相反,他们是把孩子拉进来,来加强他们自己,把孩子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这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爱。
前一种的爱,是奉献式的,而后一种的爱,是占有式的。
前一种爱,是从孩子的需要出发,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真正关心他们。而后一种爱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他们关心的,仍然是关系中的自我。
占有式的爱和青春期的自我中心很像。它都是过度关注自己,而忽略了别人的需要。只不过,中年期所关注的东西,从自我形象,变成了通过孩子来满足“我”的需要。
只有前一种奉献式的爱,才会发展出繁衍感。否则,你会在和子女的纠缠中,陷入某种停滞。
真正有繁衍感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就是真的能为孩子想,甚至为孩子忍受和牺牲。
一个孩子要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了,他问妈妈,妈妈我走了你会孤单吗,没人安慰你怎么办呢?妈妈说,我会孤单,但我不想把我自己的困难,变成你不能出去闯荡的障碍。
这个妈妈心里是孤单的,可是从某种意义上,她也是充实的。因为她知道,自己这么做是为了孩子,她会真心愿意为孩子奉献,并为孩子的成长骄傲,并在孩子的成长中,突破了自我的限制。
具有繁衍感的奉献,会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这其实也是尊重了自己的独立性。
其次,当你把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去关心孩子的成长时,你的自我看起来削弱了,但同时也增强了。
你失去了一些自我关注,甚至失去了一些满足自己需要和欲望的机会。但同时,你获得了另一种品质,就叫关心。这种关心,会变成自我新的部分。
它的对象既可以是孩子,也可以是自己。也就是说,你其实是在通过爱孩子,学习怎么爱自己。
所以,在奉献自我的同时,你也在加强自我。这种奉献式的爱,就是我们克服中年期的发展障碍,走出中年危机的方式。
总结:中年时期的发展障碍是中年危机,也就是害怕因为衰老而失去可能性。这个时期的课题是繁衍,只有奉献式的爱,才能帮助我们走出中年危机。
中年期使命(二):如何传承人生经验?
繁衍的核心含义,就是我们能够借助这些活动,突破自我的限制。否则,你就会在衰老的恐惧中陷入停滞。三种形式:
1、创造性工作
2、传承
年轻的时候获得年长者的帮助,人到中年时开始帮助更年轻的人,这种传承,广泛地发生在工作领域。这种传承,也意味着从年轻时的新手,向中年时的专家的转变。
传承这种繁衍形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种是技术上的,一种是关系上的。这两种传承都包含了某种形式的自我超越,因此都有繁衍的含义。
(1)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技术、武功、管理经验,都有超越个人的存在价值。它不该随着你的老去而消失。即使这些经验是你总结的,或者是你在工作中摸索出来的,它们在本质上还是不属于你一个人的,而是属于全人类的。你只是它们的保管人。
越是重要的技术或者经验,你越有传承的责任。如果你接受了这样的责任,那你就通过传承超越了自我。
(2)关系上的,就是那些有经验的老人,愿意辅佐年轻人,帮助他们成长,成为他们的榜样和领路人。这是一种带着敬意的担子,它需要你的付出,而你也是在这种付出中,超越了自我。
一方面,传承其实是很辛苦的,另一方面,她能这么豁达地面对衰老这件事,跟她承担起了这种传承的责任是有关的。这种突破自我中心以后带来的豁达的人生境界,就是繁衍带来的回报。
3、回报社会使命感
繁衍是一种互惠
年轻人在寻找身份认同的阶段,需要一个榜样和领路人,而老年人在面对衰老的时候,也需要一个指导对象帮助他发展繁衍感。
年轻人和老年人相互需要,这是人类发展出来的,突破自我限制,传承文明的特殊形式。
年轻人通过被培养、照顾、教导获得了帮助。而年长的医治者,则通过从追随者那里获得子女般的爱、尊重和安慰,而获得帮助。
晚年期使命:如何整合自己的人生?
生活教会我们放手和舍弃。而人生发展的最后一个课题——整合,就是要克服最后一个自我中心主义,对“自我”本身的执着,也就是对生命的执着。
回顾一生,正面生死
自我发展:一条不断延伸的路
年轻的时候,我们认定自己是某种人,后来发现,其实不是这样;
我们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亲密关系,后来发现,也不是这样;
我们觉得自己会走上某条人生道路,后来发现,也不是这样。
这种否定,就是自我发展的过程。这种否定不是说了“是”,然后又说“否”,说了“对”,然后又说“错”的那样的否定,而是“除了这个,还有更多”那样的否定。
它不仅是否定,也是继承。我们就是在对以前自我的不断否定中,逐渐实现自我发展的。
学习这门课的过程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很相似的。如果说,这门课程是一幅关于改变的地图,它可能只是一幅局部的地图,有些地方还标识的不那么清楚。
既然这只是局部的地图,那为什么我要拿着这幅地图呢?
答案是:为了上路。
有了地图,你就可以上路了。你可以去尝试改变,比照着改变的经验,了解更多关于自我发展的知识。
也许你会发现,你的经验有些跟我讲的很像,有些不那么像。没有关系,你走的路,比地图重要。
特别放送 | 如何解决亲密关系的三大难题?
1、如何保持自我?
你可能本能地觉得,自我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稳定的东西,这才是自我的常态。如果走进了亲密关系,就好像自我不正常了,甚至是对自我的背叛。
其实不是,在亲密关系中生存,反而是人的另一种常态。不信你问问那些已经在亲密关系里的人,他们也会觉得,单身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自我是不停变换的,也在不停适应变化。不要害怕变化。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说的是独立。通常我们对独立的理解是:不受别人的影响,或者不需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可是,你在亲密关系中,“独立”地决定接受爱人的影响,这本身也是独立啊。
有人说,南方男人比较怕老婆,可是这些南方男人并没有不独立,他们是“独立”地决定服从老婆安排的,这是他们心甘情愿的选择。
所以我的想法是,不要太把独立和亲密、自我和爱人对立开来。
虽然走进亲密关系会带来很大的改变,可是我们天生就是在关系中生存的生物。去接受别人的影响,不会削弱自我,反而会让自我变丰富。相反,如果因为过于追求独立,而有了一种特别的、让自己与人隔绝的态度,反而会让我们走向封闭。
2、对方出轨了,怎么办?
愤怒只是保护自己的方式。愤怒的背后,是很深的哀伤。只不过表达愤怒要比表达哀伤容易而已。
但是,愤怒是会把人推开的。
所以,要让彼此重新走近,被伤害的一方不应该一味地表达自己的愤怒,而要让对方看到愤怒背后的恐惧和悲伤。
比如,不要总说:“你怎么能做这种事,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而可以说:“我那么害怕,害怕你会离开我,害怕到都不敢继续爱你了。”
而对于背叛的人,要能够看到自己对对方的伤害。
其实出轨对关系最大的伤害还不是背叛,而是“我受了这么大伤害,你居然看不到,或者不在乎”。有时候,为了避免自己的内疚感,我们可能真的会表面上接近,而不愿意看到对方的伤害,尤其是当对方有这么多愤怒和指责的时候。
总之,信任的重建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双方都有很大的勇气和耐心。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背叛都必然要以分手结束。如果双方有足够走近彼此的心,关系也是能慢慢修复的,甚至它可能会加深彼此的关系,让彼此意识到,原来对方对我们这么重要,所以我们才这么容易受伤。
3. 我和对方有差异,怎么办?
真正影响关系的差异,只有一个:怎么回应爱和表达爱。
当妻子跟你说,晚上做了一个噩梦的时候,你是愿意听她讲,还是说:“噩梦嘛,每个人都会做。”当两人在超市买东西,一个人说:“现在洗衣粉在打折,去看看”的时候,另一个人是会说“好,那去看看”,还是会说,“这么点小便宜也贪?”
这些都是小事,可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矛盾也是在这些小事里。
在“如何听懂别人的画外音”这一课,我曾经讲过关系的语言。这些小事看起来很小,但是从关系的语言上,他们说的却是:“我很看重你的感受”和“我觉得你的想法一点都不重要”。
几乎所有的夫妻都是存在差异的。重要的是要学习怎么来处理这种差异。在我的咨询室里,经常遇到争吵的夫妻,因为他们不能容忍双方的差异,关系就会变得特别紧张。
比如:妻子会跟丈夫说:“你看人家孩子都在报奥数,如果我们家儿子不报奥数,他不会落后吗?”
丈夫跟妻子说:“小小孩子就这么焦虑,长大了心理素质就不好,更没有长久的学习动力,这叫涸泽而渔。”
他们都觉得自己在坚持的是重要的事情,所以一点都不肯妥协。两个人因此吵得不可开交。
如果是成熟的夫妻,会怎么办呢?
妻子说,我觉得应该报奥数,丈夫说,我觉得孩子应该多休息。于是两个人就在那边商量,他们也会争执,甚至争吵。但最后他们会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达成协议,比如丈夫可能会说:“好,那就先试试看,万一孩子不爱学,那就再回来。”妻子也可能会说:“那先买些书让他接触接触,万一他有兴趣就去报。”
他们在观念上是有差异,可是在一个更高层次上,他们却达成了某种一致。
两个人并不会觉得这个想法上的矛盾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相反,他们能够理解,他们各自坚持的,只是某种看法,而不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他们在矛盾之上的一致性是:无论我们有什么样的矛盾,都不要让这种矛盾影响我们的关系。因为有这种共识,他们反而更能够容忍彼此的矛盾和差异。
这其实跟自我的成熟也有关系。
如果你的自我是成熟的,那你就不会那么害怕改变,也不会害怕别人用他们的意志来逼迫你。否则,你就会觉得,与你不同的意见,实际上是对自我的威胁。
有时候丈夫反对妻子,或者妻子反对丈夫,未必就是反对孩子报不报奥数这件事。其实他们害怕的是,如果我这件事上听你了,那是不是以后都得听你的,那我不是没有自我了吗?
所以最重要的,不是消除这些差异,而是在尊重和承认差异的基础上,两个人能商量。夫妻吵架的关键不是差异,而是缺少商量和妥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