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小说,展现的多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不同于传统小说按时间顺序来单线叙述的描写方式,而是多通过小说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意识表达来推动故事发展,因此常常表现为时空的跳跃多变,缺乏逻辑和因果关系。
对于这一写作风格,读者们也是有爱有恨,有人觉得晦涩难懂,有人觉得能沉浸其中获得情感共鸣。意识流小说仿佛更容易陷入“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境地。但回顾文学史便不得不承认,那些让人“跪着看也看不懂”的经典作品多为意识流小说,比如乔伊斯用17年时光写就的“天书”《芬尼根的守灵夜》以及马塞尔·普鲁斯特的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
既然能被称之为“经典”,必然有其值得阅读的理由。然而今天要推荐的书不是《芬尼根的守灵夜》也不是《追忆似水年华》。因为这两本书,虽然是经典中的“战斗机”,但意识流技巧纯熟卓越,叙事节奏复杂庞大,如果初次接触意识流小说就拿起这两本书来看,也许会丧失对整个意识流流派的兴趣。今天要推荐的一本书,也是经典之作,但篇幅不长,结构相对简单,非常适合初读者阅读。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就是他的作品《我弥留之际》,福克纳曾把它称为自己最好的小说。这部小说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代表福克纳最高创作成就的作品之一,也是福克纳高超意识流技巧的体现。
《我弥留之际》讲述美国南方农民本德伦为遵守对妻子的承诺,率全家将妻子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的“苦难历程”。小说完全由本德伦一家、众邻居及相关人员五十九节内心独白构成,多角度讲述了这个故事,是福克纳运用多视角叙述方法及意识流法的又一杰作。
这一次,不分析任何意识流和多重叙事的技巧,只说说故事中的“人”。
安斯是一家之主,他有外人看来的刻薄和自私。妻子重病却舍不得请大夫;妻子死后好像也没有什么悲伤,他偏执地拒绝了他人善意的帮助,将这趟送葬演变成了一场灾难,子女们在这趟近乎荒唐的路上无人幸免地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然而他却毫发无损,故事的最后甚至娶回了新太太,为自己打造了梦寐以求的假牙,开始了新的生活。在他的子女看来,他都是一副丑陋自私的嘴脸,但是这样看真的公平吗?安斯是一家之主,也是穷苦的农民,穷则哀,妻子病重舍不去请医生是心疼钱,也是一个挣扎在社会底层的穷苦农民的本能反应,他的自私和冷酷是生活所迫的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他却答应了妻子最后的愿望,他坚持要送妻子的尸体回乡安葬,只因为“我亲口答应过她,我和孩子们一起用骡子能跑得最快的速度送她去那儿,好让她静静安息”。他拿出来自己的攒了许久的买假牙的钱、典当农具,就为了能将艾迪送到杰弗生安葬。他自始至终坚守着自己的道德观念,坚定不移地履行了自己的诺言。由此可见,他的本心是善良的。
大儿子卡什憨厚孝顺,在母亲重病期间,日日悉心照料。在母亲弥留之际,甚至“以一个珠宝工匠那种精细得让人厌烦和到了烦琐程度的态度”打造棺材为母亲打造棺材。在糟糕的途中被马踩断一条腿,又因父亲的吝啬用建筑石灰固定断腿导致其腿部严重灼伤,然而他从未抱怨过一句,他勇敢善良,孝顺父母,疼爱弟妹。虽知道生活不幸,却勇于面对。
二儿子达尔甚至可以称之为是书中主角,全书以他的独白次数最多。并且只有他以客观的视角来表述周遭事物。送葬最初,达尔就意识到了这件事的荒谬。所以当他看到母亲的尸体腐烂发臭,他妄图放火烧掉棺材从而结束这糟糕的一切,结果却被告发并强制送进疯人院。
三儿子朱厄尔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是安迪和牧师偷情所生。知道自己是私生子,一直无法融入家庭。他性格高傲易怒,容易走向极端。在送葬途中,家人都坐在拉着棺材的大车里,只有他选择独自骑着马走在前方。外人看来不孝的他却曾奋不顾身地抢救母亲的遗体。拉车的骡子被淹死,父亲用他的马换了骡子,他最终也答应了这样的决定。面对精神失常纵火的达尔,他大骂“杀死他,杀死这个狗娘养的。” 朱厄尔虽然充满戾气,但也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
四女杜威德尔和她的母亲一样和情人偷情,但和母亲不同的是,当她发现自己怀孕之后决定的不是等死而是堕胎,第一次买药失败后, “她现在穿的是她星期天穿的好衣服,珠链、皮鞋、长袜,都一应俱全。”去出卖色相,结果却受骗被奸污。她内心敏感又希望被理解,但又惧怕自己的“丢脸事”被人所知。她告发达尔的纵火事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只有达尔知道她的秘密。虽然生活艰难,但她没有放弃生的希望,仍然选择活下去面对苦难。
艾迪是整部小说的主线,所有的一切都因完成她的遗愿而起。回顾她的一生可以看出,她是悲观的人,为了摆脱现状而嫁给安斯,但婚姻生活又不能让她满意。她选择和牧师偷情,遇到了一个懦夫。一次次怀揣希望又一次次希望落空。她再不指望活着,所以在她看来“活着就是为长久的安眠做准备”。
有评论家认为《我弥留之际》是美国版的《堂吉诃德》,唐·吉诃德沉迷于骑士小说,自封骑士,带着邻居桑丘·潘沙“仗义走天下”,做出了许多与当时的时代相悖,让人啼笑皆非的行为。然而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他觉得自己是和一切恶势力在斗争。同样在《我弥留之际》中,本德伦带着家人运送妻子遗体回家乡安葬, 他们也是在苦难中摸索前行抵达光明。从这个角度来看,本德伦一家也是全人类的缩影。人类常常在一种茫然的状态下摸索着走向进步。每一步都充满艰辛,甚至会犯致命的错误,但最终会抵达终点。
福克纳用《我弥留之际》中本德伦一家在送葬之旅中的种种行为做镜,照出了人性的丑陋与美好,伟大与卑微。我们每一个人在面对人生旅途时,都可能是本德伦家族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