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马寺一直念念不忘,因为它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更因为它的1900多年历史以及中国佛教“祖庭”的美誉。或许真的是必有回响,上周刚好路过洛阳,抽空去了一趟,且不提寺中景色种种,其中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事后反思良久。
看了那匹著名的白马(实为石马),进入寺院从断文碑到钟鼓楼一路走来一路叹,走过的每一步尽是千年的底蕴和文化。行至白马寺后门和佛殿苑交界处看到有一处设计很独特的建筑,踏着石磨走过去别有一番南方古镇的味道。房子的设计很原生态,墙壁上的青砖还留着绿色的青苔,充满着原始的美感。
草庐门口定睛一看,上书“止语茶舍”四字气度非凡,想当然地认为这又是商人在此借白马寺知名卖高价茶水,再一想还有些生气——白马寺怎么能把寺内建筑改造成私人会所呢,于是摇摇头抬足便要走,突然,门口来了一群旅游团的小朋友大呼小叫直接跑着进去,忍不住想知道天真烂漫的孩子把这当成旅游景点会不会遇到会所老板的斥责,念及此脚步不由自主的跟了过去。
进去定睛一看,结果和我想的却大相径庭,原来此处为白马寺特辟的一处免费饮茶地,店里提供服务的都是义工,茶水有普洱、红茶、绿茶,虽不贵,对于游览一圈的人来说却是难得的甘泉;茶具是粗旷的黑瓷茶碗,虽不精美一大碗牛饮下去,着实解渴。店内并无空调,在设计师通风的设计下加上绿植环绕却不觉得燥热,室内还有免费的图书光碟,遇见喜欢的,游人可自行带走,这里唯一的要求是不能说话、吃东西。
看着店内充满禅味的设计,感慨在此手持一卷消磨万古永年也别有一番情趣。但此刻我想更多的是——如果刚才我扭头就走,那么我会不会理直气壮的带着对“止语茶舍”的偏见过一生?一个茶舍或许不重要,那么一个人呢,抑或一个群体?
想起《三体》里面刘慈欣的一句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我所知的正是障我眼的,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带着一副叫作理所当然的尺子衡量万事万物。某某人提拔了,不用想肯定是有后台;某某人发财了,不用提必然是奸商;某某人和自己意见不符,那一定是傻逼。傲慢让世界无法看见我,偏见让我无法看见世界人。
我带着一副叫作偏见和傲慢的眼睛来到这里,茶舍反过来告诉我,要像孩子一样,洗涤自己心上的陈垢,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崭新的。茶舍有诗曰:“石径幽竹青舍老,粗瓯残壁换新茅。禅茶自古凭心悟,至此方知应话少”。止语听禅,方能心清明静,方能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