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社会,关于女子无才还是有才这个问题有很多讨论,不过在三纲五常的思想束缚下,女子的地位不如男子,并且有着“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说法,并且还是一则美誉。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关于这个女子无才以及男子无才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如果男子无才呢?
关于这句话,在清朝张岱的《公祭祁夫人文》写道:“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为未确。”明末陈继儒之语说:“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我们看完这段话不禁思考,为何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就便是德呢?其实在古代中国,人们向来就不重视女子的才学,而重视她们的“妇德”,又恐“才可妨德”,因此出现“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类话。而这所谓“才”,广义当然是包括各方面的才能和智慧等等,但由于以往女子的生活圈子较窄,没有比诗词歌赋更能显示她们的“才”,故此“才”很多时候是狭义地指“文才”。
女子无才便是德不仅仅是古代封建社会对女子的歧视,还包含了父权制文化对男女的双重价值标准和双重道德标准。众所周知,古代的三纲五常也是按这种思想来设立的,将女子的“德”与“无才”紧密联系起来,以“德”为由,剥夺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将她们置于愚昧无知的境地,从而造成了女子上千年间“女憧憧,妇空空”的状态。她们大都不识字,头脑空空,然后以此来确保男权中心主义的统治地位及对女子的压迫与控制。
相反,有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如果男子无才是什么呢?
在古代,男子是主外的,考取功名成家立业都是男子的事,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为官,家里都是男子说了算,说一不二。但如果,男子无才,这种情况下女子也得遵从丈夫,就是在与别的人打交道时会显得更为弱势,并且会冠以“没用”“窝囊”等词。
男子的才不光看在文才上,还可以看在武才上,到明清时期或许还可以看在经商上,文官武将正说得是这个理。如果男子没有这些才,那自然就是潦倒一生不得志,碌碌一生无所成就。
再回到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个问题上,或许有人会问,古代也有很有女子非常有才气,那不是和这句话相违背了么?其实不然,这里边也有讲究的。
古人认为女子可以有才,但她不能显露自己的才能,尤其是在丈夫面前,她必须得让丈夫来显露才能。因为丈夫是阳刚,而女子是阴柔,她得谦卑又有德,所以她不轻易地显露才能,必须看上去就像无才一样,那是她的德行。那这叫什么?这叫妇德,谦卑之德。换句话说就是,男子与人争辩的时候能够显露出道德修养,女子不与人争辩是有道德修养的表现。
到如今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说法,已经成为过去了,但这其中仍值得我们思考。在现实中,男女地位还是有很多微妙之处,尽在不言中。我觉得啊,不管男子还是女子,都得有德有才,有才方能智慧,有得方能做人,必须德在先,才在后。(文/云冗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