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双线结构,即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那么何为意?何为言?“意”指的就人文主题;“言”指的就是语文要素。2020年12月26日晚,来自江苏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的姜树华老师就为我们带来了《“言意共生”学语文》的讲座。姜老师的讲座分三大板块:语文“言”“意”之现状、“言意共生”的教学策略、“言意共生”的美好课态。
一、语文“言”“意”之现状
语文教学讲究听说读写。相对来说,听和读就是阅读力,即为“意”;说和写就是表达力,即为“言”。语文“言意”的现状主要表现为:阅读力方面的不解、误解、浅解;表达力方面的错误表达、不善表达、不习惯表达。
二、“言意共生”的教学策略
A.言意具象
言意的共生要有一定的支架来完成,这个支架就是“象”。具体的策略有“呈画面”“抓意象”“找感觉”。姜老师列举了《松鼠》《卖火柴的小女孩》《搭船的鸟》来阐明如何呈现画面;列举一些常用的意象“梅兰竹菊、杜鹃、鸿雁、夕阳、长流水、酒”等,以《父爱之舟》《少年中国说》为例,指出文中的意象;不同的诗人对“秋”有不同的感觉,可以“悲秋”“慨秋”,亦可以“赏秋”……
B.言意结构
主要的策略有搭支架、循阶梯、展维度。
如《搭船的鸟》中描写翠鸟捕鱼的动词,作者先“分写”再“连写”。姜老师让学生观看猫抓老鼠,练习表达妙招“分——连”,再延伸到生活中的场景。再比如《登鹳雀楼》《山居秋暝》从不同的维度去理解就有不同的收获。
C.言意新生
主要的策略有作延展、求新解、重组创。如《精卫填海》一课,从内容上延展“女娃为何化为精卫鸟角色?”,从文本上延展“故事为何没有结尾?”,从文体上延展“这类故事的特点?”。以《长相思》为例,去思考词的主题仅仅是表达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吗?还可以另辟蹊径:慷慨报国!满腔热血!男儿之志!保大“家”!以《狐狸和葡萄》的故事为例,来讲四大寓言的“同题异构”,《在牛肚子旅行》让学生把青头与红头互换情境编故事。
三、“言意共生”的美好课态
A.真问题
以《威尼斯的小艇》为例,提出真问题,作者为什么写船夫、写乘客、写人们的出行、写夜深时小艇散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艇动城动、艇静城静,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B.真情境
《敕勒歌》这首诗执教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草原上的河流像什么?”,在老师的一次次引导下,学生从比喻成“蛇”“绳子”,到“弯曲的带子”“银色的带子”“闪闪发光的银色的带子”。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体会到了哪种比喻的贴切。
C.真研究
以《松鼠》为例,感受不同说明作品中的“松鼠”。以关于“梅”的诗词为例,发现王安石与王冕、陆游与毛泽东所写的诗词,从环境、色香、品格方面都有所不同。当我们把相同主题或相同对象的文章放在一起做对比时,就会真正读懂作者的意图。
《“言意共生”学语文》姜老师的这场讲座,让我感受到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让课堂真实的发生。一节课的教学不应该总是固守老思想、老套路,要有创新、要求新解、要多延展……用心备课是教好新教材的基础,只有老师深入研究、善于整合教学资源,才能设计出精妙的教学方案,学生才能在真实的课堂中真学习,才能有真收获。“言意共生”的美好课态需要我们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