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瓦房,空腔腔,茅草房,油香香”。这是流行在喜洲古镇的一句当地俗语。
上半句形容的是本地白族人,后半句讲的是外地客居户。意思是说,白族人即使“肚子里空腔腔”,哪怕节衣缩食,也要把自家的住房建得宽敞舒适。虽然带着点打诨的味道,但是恰恰说出了喜洲白族人的生活特点。
与大理古城的喧闹和双廊的繁华相比,喜洲古镇也许显得过于简朴宁静了。恰恰是这样一座低调的小镇,却有着比大理乃至整个云南更悠远的历史。一千多年前喜洲曾是南诏古国的第一个都城,这里也是“大理国”的建立者段思平的故乡。
作为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喜洲不但是白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滇文化发展的重要源头。当地的一位学者认为,从滇文化的发展看,甚至可以认为先有喜洲、后有大理;先有大理、后有云南。
这个小楼就是古镇的“正义门”,也是小镇西边的城门,虽没有大理古城门的气势磅礴,但楼上供奉着这片土地的神仙“文曲星”,每逢家中有人高考,都有信众来此祈愿。
与小镇西门对应的还有个东门——“东安门”,看似平凡的小门却已历经千年的风霜。
走进喜洲古镇,在石板路两旁不起眼的小巷里,就隐藏着白族人最精致的宅子——大气典雅的飞檐、斗拱,满眼精细彩绘的花纹和石雕。
在这个蛛网形结构的古镇里,有上百个古意悠远的大院落。镇上家家流水,户户养花,随意走进一家白族院落,不用打招呼,就可以随处走走看看。
明、清、民国至当代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庭院,显得格外幽深古朴。这里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块石板,每一棵古树,每一个院落都有她的故事。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喜洲的宅子大都按此布局。
把喜洲的白族民居与北京的四合院作一个大致的比较,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白族民居的特点。北京的四合院民居,大多是一层,而白族民居几乎都在两层以上。不论正房、对厅、厢房都是三间两层,底层带有较深的厦廊,白族人把这种三开间的房屋称为“坊”。
“三坊一照壁”就是三栋三开间的房屋加上一面照壁。照壁正对厢房,相邻两“坊”山墙之间设耳房及“漏角天井”。
“ 四合五天井”则是不设照壁,由四“坊”组成的封闭式四合院落。房屋四角设有“漏角天井”,加上院中的大天井,一共有五个天井。
白族人建造民居,是有一整套的规矩和讲究的。如果祖上或家里没出过像样的文人雅士和有功名声望的“人物”,即使富可敌国,也绝不允许建盖阔气的门楼、修砌高大的照壁。甚至连四围的墙壁,也不能使用白色或粉红色的装饰。大理地区的人文蔚起,并最终博得“文献名邦”的盛誉,当与这一风俗的盛行不无干系。
喜洲宅子的照壁上,看不到“富贵”、“如意”之类的题字,更多的是诸如"清白传家"、“清正谦和”之类的表明家族文化身份的题字,从中也可以瞥见喜洲人对后代文化传承、品格继承的期望。
在这个明明可以靠“颜值”和“财富”生存的地方,喜洲人仍坚持了对“才华”的追求,他们致富后最忘不掉的就是教育。自古以来这里就出过不少举人进士经纶学子,1943年时,喜洲镇便已拥有从初中到大学的完整近代教育体系;抗战期间,这里还是华中大学的临时校址。
整个古镇里最有特色的要数宝成府了。这处宅院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其原主人严宝成为其取名为“镜庐”。严宝成的父亲严子珍是“永昌祥”商号的创立者,乃喜洲首富。
宝成府分南、北、中三院,北院和中院是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造型为青瓦人字大层底。而南院则为中西合璧的三层洋房,登上屋顶阳台就可以俯瞰整个古镇。
还有许多古老的民居,时光已经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斑驳的印记。墙壁和地面的石板上都有长长的裂缝,据说是以前的地震形成的。只有从墙壁上模糊的大理石山水画中还能隐约感受到历史的悠远。
喜洲古镇气候氤氲湿润,民居院内都种着茶花、兰花、银杏等花卉。
踱步院内,院内是花花草草和天井里透出的蓝天;探身院外,院外是精致的白族建筑和整洁的街道,不远处就是苍山映照下的洱海。走在喜洲的石板路上,并没有一般古镇拥挤繁杂的感觉,目光所及都是整洁、舒爽的。
喜洲镇的街道两旁挤列着一排排店铺,经营着很多传统手工艺:缝纫、制鞋、银饰、编花、刺绣、制面食品、木器、修理等等。叮叮当当,琳琅满目。
从清晨到傍晚,周围村子里的农民和渔家挑着蔬菜、鱼虾、禽蛋、乳扇、豆粉在镇子上摆摊穿梭,搅得空气灵动活泼。
喜洲粑粑是地道的大理名小吃,要吃最正宗的喜洲粑粑就一定得来喜洲四方街。
喜洲粑粑又名“破酥”,是一种色、香、味均佳的麦面烤饼。喜洲粑粑是用面粉做的,咸味的有葱花、花椒、食盐和猪肉,甜味的主要是豆沙或红糖。无论咸甜,都做成圆形或方形小饼,刷上一层香油,放入油锅中,然后上下用炭火烘烤。大约十分钟后,一锅黄灿灿、香喷喷、又酥又脆的“破酥”出锅了。
来到喜洲,还得观摩一下白族传统的民间技艺扎染。扎染的原料为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苍山上生长的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而为板蓝根居多。工艺过程相当复杂,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整检等工序。
白族扎染取材广泛,常以当地的山川风物作为创作素材,其图案或苍山彩云,或洱海浪花,或塔荫蝶影,或神话传说,或民族风情,或花鸟鱼虫,妙趣天成,千姿百态。在浸染过程中,由于花纹的边界受到蓝靛溶液的浸润,图案产生自然晕纹,青里带翠,凝重素雅,薄如烟雾,轻若蝉翅,韵味别致。
远远望去,喜洲像是一座巨大的民居建筑博物馆。那独具特色的造型,那几近完美的结构,都给人一种庄重雄浑而又不失轻巧灵透,古朴典雅而又不乏自由洒脱的质感和美感。
兴许只有在大理喜洲这种充满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汇,充满着田园牧歌的诗意与文献名邦的古雅的地方,才能够缔造出如此唯美的民居建筑。
我时常在想,能够在喜洲这样一个风花雪月四绝四胜,山光水色天下无双的地方,拥有一所完全属于自己的“住宅”,实在是一种福分,是一种“诗意的栖居”。
作者介绍:
魔小喵,一只爱旅行的猫,和你分享有温度的旅行故事和生活感悟。
微博:@魔小喵旅行记
魔旅行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浏览更多魔小喵的文章,请关注魔旅行同名:头条号、搜狐号、网易号,“魔小喵旅行记"同名新浪微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