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是一所终身都需要学习的大学。想要在社会中生存,就要顺着社会的运行规律去做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踩很多的坑,碰很多的壁,核心原因,就是我们拿自己脑海中的想象,在不断地挑战并验证社会运行的底层规律。
比如你自己准备从0~1创业单干,创业方向要确定,产品需要研发,客户渠道需要搞定,变现闭环要跑通……等等这些工作,在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这些课题都需要你独自面对。
但更多的新晋创业者刚上来就搞一个办公室,跑营业执照,啥都没确定就开始招人,表面花里胡哨的形式搞了一堆,结果哪儿哪儿都花钱,在现金流的压力下,不得不草草收场。
很显然,有现金流的财务指标才是生存下来的核心,在现金流里最重要的决胜点就是「在流量渠道里筛选目标客户促成交易」。也就是说,目标客户的「转化」才是核心,没有转化即便当前的工作做得再多,公司都运行不下去了,一切就都会归0。
很多人第一次的创业失败,往往就是没顺着这个底层规律做事。人教人千遍不会,事教人一遍就会,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其实就是「体验带给痛足够强」,因为不再想尝试这份痛苦了,第二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会顺着规律避开这些大坑。
害怕失败,是人之常情,可是失败带来的体验,才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体验」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法复制粘贴,没有相应的经验应对事物变化带来的体验,失败就是大概率事件。而应对变化的经验,只能从试错中来。
商业定位错了,改;产品跟市场需求脱节,改;产品的交付成本过高,改;内容无法吸引竞争客户,改……
整个过程,就像学习骑自行车一样,无数次的摔倒后,再爬起来,继续摔倒,继续爬起来……自行车不是看会的,而是练会的。
在这个无数次的摔倒过程中,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学会,这就是黎明前的黑暗,是最迷茫的时刻。如果「心力不足」,深陷持续遭受打击的挫折中,这种「不断否定自我的精神内耗」就很容易把你拖垮。
拖垮其实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陷入这种逻辑:事实证明,自己这件事果然干不成,不做就不错,不错就不会难受。为了让自己不难受,那就逃避别做了吧。
这种深深的无助感,就是「习得性无助」。这时即便把成功的条件都准备齐全了,就差临门一脚的行动了,他也会陷入上述逻辑循环,而且还振振有词告诉你他尝试过了,行不通的。
所以,在正确的方向上多做积累,才是真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