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的故事:流水童年之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六一”儿童节又要到了。

给孩子们讲故事大都是以“long long ago”开始,以渲染故事的陌生和神秘,来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半个世纪前的事应当算得上“long long ago”了。

今天讲的就是半个世纪前麦收的事。

记忆中,很久以前的麦收虽不算神秘却早已变得很陌生了。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来感叹时光过往的匆忙未免显得太悲戚了些,更不必去恨那“朝来寒雨晚来风”。李后主早已成为历史的过眼烟云,如今现实的图景是他们这些古人无法想象的。满目的桃杏梨李和海棠玉兰樱花刚刚谢幕,一场小雨过后,麦子就匆匆忙忙地拔节抽穗扬花灌浆,端午节前后,一片片金黄在转瞬之间相继倒伏于收割机的卷压之中,籽粒归仓,秸秆还田,一切是那么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也不见农人田间的辛劳,一切都那么简单直白,竟无丝毫诗情画意,与遥远记忆中的麦收是那么不同。当然,这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的体现,人们摆脱了从前繁重体力劳动的束缚,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更加有价值的事,去体验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如今的人们幸福指数更高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得在童年的故乡,麦收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是“三夏大忙”中最重要的内容。从序幕到高潮再到尾声要延续两个多月时间,是农民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也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内容。

从谷雨前后小麦刚刚抽穗,就拉开了“三夏大忙”的序幕。我们那里一直保留着农历三月十八庙会的传统,这古老的习俗没有在当年的各种运动中北取缔,充分说明它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为麦收做准备。那时,正值暮春,天气转暖,风和日丽,鸟语花香,人们纷纷聚集到一个固定的地点——应该是有过或曾经有寺庙亦或发生过灵异事件的地方。有唱大戏的,有支锅卖油馍、胡辣汤的,有挑担子卖酸辣汤水饺或蒜汁什香调凉粉、粉皮的,有摆摊卖日用品和农具的……庙会上的商品与现在城市的超市无论是品种还是质量都无法相比,但是,对于农民来说都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既便宜又结实耐用,妥妥的经济实惠。

庙会上与麦收密切相关的东西除割麦必需的镰刀外,还有农民利用零星土地培植的桑叉和女人们利用聊天串门的时间编制的草帽。桑叉是用来扬场的,草帽是用来遮阳的。桑叉、草帽和镰刀,这三样东西是来赶会的庄稼汉基本都要添置的“麦收三件套”。

赶会的男女老少,除了热热闹闹看场免费的大戏,一般都要慷慨解囊买几两油馍,再喝碗胡辣汤,或调碗凉粉、吃碗酸辣汤饺子,算是打了牙祭解了馋,积攒能量准备甩开膀子出大力流大汗。当然,走亲戚串门子沟通感情也是赶会的重要内容——下次再见面就得等麦忙过后了。年轻人更要趁此机会互送秋波,承诺些麦收后兑现的愿望;黄毛丫头小子们则趁此机会解解馋撒撒欢儿……

不知不觉间,曾经金黄灿烂的油菜花早已经籽粒饱满地躺在了农家的场院,大麦熟了,紧接着小麦就黄了。

端午节一过,真正的“三夏大忙”就如火如荼了。开镰之前,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农妇们扫净了家里的缸呀瓮的,把余剩的所有粮食搜集在一起,起五更打黄昏烙单馍拍饼子制作干粮;农夫们早已磨快了镰刀,准备好了扁担、桑叉和捆麦个子的麻绳,睡足了觉养足了精神就等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

鸡叫头遍,勤快的劳力就顶着星星月亮下地干活了,天亮时一大片金黄的麦子早已躺倒在身后,孩子或老人也把干粮和水罐送到了地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晴空万里,艳阳高照,一望无际的麦田犹如金色的海洋——多么美丽的丰收景象啊!这是文人们吃饱没事时发出的感叹。当然,这景象也给农民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但更多的却是辛苦和焦虑。

眼看就要收到家里的粮食,如若遇上一场风或一场雨,就不知要打多少折扣;天干物燥更怕失火,一场大火将会使一切希望灰飞烟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前的麦收是和老天爷争抢粮食呢!而要在烈日下用双手把那一片麦海割倒、打捆、肩挑背扛到打麦场,打麦、扬场、灌装到麻袋,用架子车拉回家,这一系列活计做下来,再白皙俊俏的姑娘小伙也都变得与饥饿的非洲难民没两样了。

响晴的六月天,如今都市里的人们都躲到了开足冷气的房间里或汽车里,心里还巴望着享受雨天的凉爽。而那年月顶着烈日、弯腰弓背割麦的农民们虽然浑身晒得冒油,嗓子渴得冒烟,却像那“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一样,巴望着老天多晴几天,太阳再毒一些,好晒麦子打场。割麦的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姿势能保持大半天,一垄垄的麦子纷纷倒伏于身后,也不见他们直起身来喘口气。一片麦地割完了,又用草绳把它们捆扎成一捆捆一搂粗的麦个子,再用两头尖的扁担一头插起一个挑到肩上颤悠悠地运到打麦场。那时节,一片荫凉也没有的打麦场却是最热闹的地方。棒劳力们赤膊暴晒在艳阳下,晒焦的麦子经过人们挥汗如雨的摔打,再用桑叉木锨扬去麦糠,就剩下了堆积如山的麦粒。爱热闹的农民们聚集在一起劳作,齐心协力的号子声凝聚着人们的力量,你一句我一句的玩笑缓解着人们的辛苦与疲劳。

故乡的人们不仅勤劳,而且非常珍视大自然赐予的资源,打下麦粒的麦杆也舍不得丢弃,而且另有用途。人们把它分成整齐均匀的小捆,在一种自制的简单设备上把叶子去掉,然后截下紧连麦穗的那节麦秸葶,由老人和孩子把截下的麦秸葶按粗细长短分类归拢,捆扎成均匀的小捆,就成了农闲时节老少妇女、大小姑娘们手头总也不离不弃的工作——掐草帽缏——最后,再将这些草帽缏用针线一圈圈缝起来,就变成了遮阳挡雨的麦秸草帽,而这些草帽,一部分将要换回家用的油盐酱醋和孩子们的铅笔和作业本,大姑娘们则用它为自己攒下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幻想。

打下的麦子大部分是要缴公粮的,种麦子的农民一年也难得吃上几顿白面。所以,在收割后的麦田捡拾遗落的麦穗就成了老人和孩子们顶顶重要的一项任务。那时,农村的学校每年都要放两星期的麦假,一些勤快能干的孩子一个麦假能捡回几十斤麦子,孩子们的收获甚至会成为家庭主要细粮的来源——这当然是在人民公社时期,捡拾的麦穗归私有是被生产队普遍默许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场光地净之后,就要翻麦茬种秋了。秋庄稼一般有红薯、玉米、芝麻、大豆等,这才是农民们真正的口粮。在资源短缺的故乡,翻出的麦茬是舍不得遗弃在地里的,大多被人们起早贪黑地捡回家做烧饭的柴火。而麦场里的麦秸也被垛成一个个小山包似的麦秸垛,留做冬季烧饭的燃料和大牲畜饲料的配料。这就有了蒲松龄笔下“苫蔽成丘……一狼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的故事了——当然,这仅是笑谈,我们老家地处平原,没人见过狼。然而,孩子们在麦秸垛里玩捉迷藏、过家家,大姑娘小伙子在这里演绎喜怒哀乐的爱情故事却是常有的事儿……

当田野布满青纱帐时,“三夏大忙”才算彻底落下帷幕,而秋收的序幕很快又要拉开了……

周而复始,延续几千年的农耕模式不知何时悄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变成了long long ago,久远而陌生的故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5,033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725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473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46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48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91评论 1 28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53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700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2,856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76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87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30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3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90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18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174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26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我的家乡关中平原西部的古周原地区,每年的这个时节,最引人关注的事有两件,一件是年复一年的高考,另一件则是...
    八月之光阅读 422评论 2 4
  • 天刚蒙蒙亮,窗外传来布谷鸟的鸣唱。那一声声鸣唱悠远而清晰,掠过城市的天空。 布谷,布谷 —— “割...
    鹿见林阅读 3,308评论 15 36
  •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作为农民的儿子,每到麦收季节,我都会和亲人、朋友谈起往年收麦子...
    叶小秋123阅读 364评论 0 5
  • 芒种前夕,三十七八度的高温让人一下子有了烧灼的感觉。 午时暴烈的阳光下,一望无际的麦田热浪滚滚,一片金黄,轻风吹过...
    晚霞一阅读 688评论 4 14
  • 芒种前夕,三十七八度的高温让人一下子有了烧灼的感觉。 午时暴烈的阳光下,一望无际的麦田热浪翻滚,轻风吹过,金黄的麦...
    晚霞一阅读 409评论 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