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听一位老师讲起,放眼中国值得观看的历史剧只有两部,一是《大明王朝1566》,一是《走向共和》。怀着验验货的心情,兼顾着备战考研的重任花了两个星期在无数个寂静的深夜刷完这部电视剧。如此还感觉不过瘾,又与友人相约写一篇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的观剧感受,以不负此剧使我二人颇为唏嘘感叹之功 。然而真要提笔写点东西的时候却又觉得思绪万千竟无一下笔之处,兜兜转转,只能从一我不甚喜欢的人物谈起——海瑞。
于我而言,正像剧中的嘉靖皇帝所说,海瑞是一把利剑。没错剧中的海瑞确是一把明晃晃的利剑,那泛着寒气的冷光闪晕了旁人的眼睛,可也就是凭着这点光亮,他照亮了整整一个黑暗的时代!我对其亦是既爱之又厌之。他做人做官至忠至仁、至刚至孝。下对天下苍生他是一位难得的青天大老爷,上对君父他又不顾个人荣辱得失,一心只在朝廷社稷。面对家中老母他是难得的孝子,面对朋友他有情有义。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坚定的儒家理念践行者,他也用自己的一生来证明了这一点。古往今来,能够想他这般不顾个人得失真正,真正的为自己心中的理想去坚守去奋斗的儒生实在没有几人。都说“武松打虎”是好汉所为,那一个和时代抗争的男人就不单单是勇气二字所能概括的了,那必然是内心背负着上帝的圣徒。然而让人遗憾和厌恶的是剧中的海瑞背负了太多人为强行添加的符号化的象征,无论这种符号化的象征是出于何种目的,都让海瑞这一形象丧失了生而为人所应有的可爱。这份可爱是人性中的光辉,任何符号都表达不出它的意义。历史从来都是鲜活和复杂的,也正因为如此让人着迷,这些是符号无法企及的地方。
再来谈谈这把亮剑背后漆黑而又苍凉的夜色,表面潜心修道不问朝政而实际又操控一切的大boss嘉靖皇帝、暗中蓄力待发的太子、飞扬跋扈以致鞭笞群臣的太监、把持朝政二十余年的巨贪严氏父子、人人自危而又无可奈何的百官、还有那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天下苍生都掩埋其中。平心而论嘉靖皇帝算是一个智力超绝、手段过人的厉害角色了,其在位的前二十年精于治理勤于朝政,用人得当治理有方,大明王朝国力迅速提升,颇有一代明君的风范;而后二十年却是一副贪墨横行民不聊生的惨状,置天下苍生生死于不顾,只求一人修仙问道。前后差异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何也?观剧过程中我渐渐体会到其中的缘由。就像每个人曾经都怀揣这一个美好而又远大的理想,嘉靖皇帝也是如此,他也曾怀抱成为一代明君的志向。事实上他也很接近这个目标或者说他认为自己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可是他终究堕落了,像大多数的常人一样。皇帝在那个时代是超脱万事万物的终极存在,天下皆在其一人掌握之中。于是对于实现了“治世”抱负的嘉靖来说,除了谋求获取长生以获得永恒的至尊权力便再无其他追求。扪心自问,任何一个戴上魔戒的人恐怕都很难克服内心可怕的欲望。然而嘉靖毕竟也算是个明君,所以他最终还是除了严氏父子,留了海瑞的性命。
再来聊聊嘉靖皇帝、严氏父子以及宦官之间的三角关系,我们都知道三角形是最具有稳定性的。然而在这个特殊的三角形中,唯一稳定的只有嘉靖皇帝这一个点,剩余两个点都是配角。之前说过皇帝是一个终极的存在,然而事实上皇帝也会受到诸如“天道”、“民心”“礼法”等的限制,为了寻求平衡点,严氏父子和宦官便因此登上了舞台。严氏父子因为写青词而起家,在皇帝的默许下通过拉拢收买等各种手段把持朝政,满朝文武百官竟有一半受其提拔或控制。皇帝深知受严氏父子控制便是受他控制,嘉靖修道必然要修建庙宇道观,而这无疑需要大量的钱财。毫无疑问能严氏父子是嘉靖筹措大量钱财又能抵挡不恤百姓的最好工具。而皇帝又是多疑的,为避免严氏父子一家做大,嘉靖又重用宦官,使其成为保持三角稳定的重要一环。宦官当政是明朝的一大政治特色,明朝也产出了史上最多最恶毒的太监。很多人提到太监一次便要唾骂不已,事实上我们对于这部分人太过于求全责备了。试想一下,太监大多成长生活在尔虞我诈步步惊心的宫中,可以说他们能活着长大已经很不容易了。再加之这类人没有机会接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他们学会的只有阿谀奉承、察言观色。这类人大多性格畸形怪癖,没有家国观念,所以当他们获得权力后往往贪婪无厌、凶狠残暴也是无可厚非的。有意思的是借助宦官的为非作歹皇帝获得了冲破传统儒家束缚的机会。宦官好似地痞流氓一般,满朝文武百官,说抓便抓,说打就打,全然失去了斯文书生的体面。儒生本因君王的重用而兴盛数千年,如今却又被宦官随意鞭笞,算是一种莫大的讽刺了。
当然时代和王朝的烂污不是嘉靖一位皇帝所能背负的。海瑞最后给嘉靖皇帝上了一道奏疏《治安疏》,他说满朝文武百官未必能懂其中的真意。海瑞看到的了一只无形的巨手在这暗夜里肆意作恶,即便他是一把利剑亦斩不断。嘉奖皇帝看到这份奏疏既愤怒又震惊,他愤怒此等小儿竟敢挑战他的权威,他震惊也就是海瑞竟然看穿了这一切。没错,这一切都是那个时代的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