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八佾篇第十一则。
1、原文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2、傅佩荣译文
有人请教禘祭的理论。孔子说:“我不知道啊。知道这种理论的人若要治理天下,就好像看着这里吧!”他指着自己的手掌。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从上一则我们已经知道了 “禘”是周的礼制,表达了一种王的慎终追远、承继传统的意志和倾向。孔子对于礼制十分有研究,岂能真的不知道这个礼仪?当时的鲁国已经对礼制破坏太过,孔子所以不欲言之。如果国君真能知礼,治理天下,当然易如反掌。
4、弘丹学习心得
这一段话与昨天的那段讲的都是禘祭。禘祭是古代对天神、祖先的大祭。
从百度百科摘取部分与禘祭相关的背景知识。
禘,字从示,从帝,帝亦声。“帝”意为“原初的”、“根本的”。“示”指“祖先序列”。“示”与“帝”联合起来表示“祭祀鼻祖”。本义:古代帝王、诸侯举行各种大祭的总名。说明:本字中所含有的“帝”,是指祭祀者最早的血脉祖先,如周族的最早祖先是弃(后稷),商族的最早祖先是契。
禘祭是古代对天神、祖先的大祭。《韩诗外传》卷五:“禘祭不敬,山川失时,则民无畏矣。”《东观汉记·张纯传》:“元始五年,诸王公列侯庙会,始为禘祭。又前十八年,亲幸长安,亦行此礼。”《东周列国志》第七八回:“是年秋八月,鲁将行禘祭。”清夏炘《学礼管释·释祔》:“古者天子禘祭,祭所自出之帝於始祖之庙。又天子崩,诸侯薨,祝取羣庙之主,而藏诸祖庙。
当旧天子丧后,新天子奉其神主入庙,一定要先大祭于太庙,上自始祖,下及历代之祖皆合祭,谓之禘。禘祭,只有天子才有资格来行此礼。
“禘”是周的礼制,表达了一种王的慎终追远、承继传统的意志和倾向。我们知道孔子在讲礼的时候,注重的是“仁”和真诚的情感,而不仅仅是礼的形式和过程。
如果新的天子在行禘祭时,能够以真诚的心,有慎终追远、承继传统的意志和倾向,那他治理国家也是易如反掌的。
5、都市隐居人解读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有人问褅礼说法,孔子说:“我不知道啊,知道褅礼说法的人对于天下事,应该就像摆在这里一样吧?”边说边指着自己的手掌。
这一段要接着上一段解释。如果按照钱穆的说法,是因为鲁国逆祭,鲁文公为了对父亲的孝道而违背了大礼,孔子不赞成又不愿多说,所以推脱不知道。个人认为这种说法不好解释接下来的话。
个人认为,按照褅礼,君王要先祭祀神灵,接着一个个祭祀历代祖先,如果要始终保持敬意,那应该对神明如何神圣、历代祖先的光荣都有所了解,并知道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应该如何继承祖先的荣光。如果做到这一点,这样的人对天下事确实就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清楚了。
就像现在,如果有哪个中国人能够熟知历史,了解中国历代伟人的思想和事迹,也了解建国时先烈们的事迹,这样的人看天下事,大概也能象看自己的手掌一样清楚明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