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陪大家读一本我近期在读社会学好书《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后疫情时代、消费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如何制造出新穷人?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警世之作,解读消费主义下的贫穷迷思。
◆齐格蒙特首先犀利地指出,不考虑自己的家境或者家庭背景,盲目追求社会上流行的某一种工作观念或生活方式是愚蠢的。
比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背井离乡赶往大城市读大学、找工作几乎成为社会约定俗成的“改命”方式。但是,到了大城市的小镇做题家们发现,自己无法融入他们渴望的圈子。有限的资源掌握在有限的人手中,其他大部分人被排除在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垄断。当然,凡是有例外,一小部分小镇做题家削尖了脑袋融入了圈子,获得了资源,因为这一批人会思考,他们的思维认知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得到了相当多的锻炼,与圈内人达成了某种共识。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逻辑是,把消费者的欲望作为主要的社会动员和整合力量,作为解决冲突和秩序维持的主要手段。简而言之,你消费了,你就可以成为某些个人。这就好比,你买了哪个明星代言的化妆品,你就能够拥有跟他/她一样的好皮肤。你皮肤上有瑕疵就是因为你没有消费这种化妆品。
◆人类的生存现状,是贫富差距的巨大的鸿沟,并不像官方倾尽全力宣传的那样冠冕堂皇,他们说我们身处一个“地球村”,“最偏远的雨林部落的居民们在笔记本电脑上辛勤工作”。齐格蒙特表示,全球化没有做到为所有人提供就业和技术,一些跨国公司正在压榨最贫穷的落后国家,以获取难以想象的利润。
◆人类社会有两种强制力,一种是“秩序”,一种是“规范”。“秩序”不顾一切地把一致性、规律性和可预测性强加给人类世界,“规范”则规训了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秩序的设立和推广又带来了“驱逐”,驱逐那些违反秩序的或者不合规范的人。在现实中,不管哪种情况,秩序和规范都预先设置了责任,而责任主要在于被驱逐者,他们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主要责任。比如,倘若你在消费社会降低了消费或者不消费了,你就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所有的问题的根源在于,你没有按照广告的“要求”进行消费。
所以,今天的穷人是“非消费主义者”,而非“失业者”。
他们首先被定义为有缺陷的消费者,因为他们没有履行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消费)。
因此,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私有化的乌托邦,时时刻刻都在计算得失,人们时时刻刻都具备危机意识,人人时时刻刻都很焦虑。
◆如何自救?
首先,改变一个视角,即从工作伦理决定的一雇用劳动为中心,转变为人的地位和尊严决定的以基本权利、基本保障为中心。
其次,收入权利与收入能力脱钩,减少工作绩效对人的伪激励作用。
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能够做到像齐格蒙特所提出的建议那样,转变视角,减少绩效对人的伪激励作用。
这让我想起“胖东来”创始人的经营理念,他把保障人的地位、尊严作为经营的核心,不仅让员工做到上班放心,还能够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真的是一个明晃晃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