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春秋一

腊月二十八的清晨,我又梦见老家的豆腐坊。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氤氲的水雾中,李大爷将青花瓷碗里的卤水轻轻一旋,乳白的浆液便凝成了白玉般的豆腐脑。

醒来时,窗外的城市尚未苏醒,玄武湖依然在沉睡,唇齿间却似乎泛起了儿时记忆中的豆香……

八十年代初的老家,腊八节后,李大爷家的豆腐坊便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青石磨循环不停唱着歌,袅袅的蒸汽,浓浓的豆香以及人们的欢声笑语从他家飘出,年味就是从那时开始弥漫。

通东人家有“烧经”的习俗,“过年烧经”当然更是最隆重的,豆腐、豆干是必备的两道菜品。“青菜豆腐汤”则是过年时主打菜,因为这是一道富有寓意的菜,饱含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望。所以豆腐是过年必须品,而且需求量很大。

过年前,村民就会到李大爷家加工豆腐,通常几户人家合在一起做一桌。各家精心挑选颗粒饱满的黄豆,浸泡5-6小时后,带去李大爷家加工豆腐,同时还会带些柴草。当然每家还得出一个劳力,参与豆腐的制作过程。

李大爷总是站在豆腐坊的中央,俨然是一位将军,指挥大家分工协作,拉磨、过滤、烧火、装箱等等,他只把点卤的铜勺攥在掌心,那是祖传的"将军令"。

我常攥着母亲的衣角挤在人群里,看泡发后,胖嘟嘟的黄豆在石磨间辗转成雪,听柴火在灶膛里“噼啪”说书。最妙是起浆时分,铁锅里的白浪翻涌着涨上来,蒸汽在横梁间结成云絮。

这时舀一碗豆浆加点糖,便是香甜浓郁的美味,我最是喜欢。

到了关键的点卤环节,李大爷总要支开旁人,独对一锅滚烫的岁月。青瓷碗里的卤水斜斜一划,满锅的月光便凝住了,那细腻嫩滑的豆腐脑,颤颤巍巍的,仿佛是一块温润的美玉。

这一步,看似简单,却需要多年的经验和对时机的精准把握。李大爷常说:“做豆腐,就像做人,要用心,要把握好分寸。”

压豆腐的木框早被岁月浸成檀色,覆着深灰色的老纱布。他说:“这布越旧越好,能养出豆腐的魂。”

把豆腐脑舀进铺好纱布的木框里,轻轻压实,挤出多余的水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压制,豆腐就成型了。打开纱布,一块洁白如玉、散发着淡淡豆香的豆腐呈现在眼前。

而豆腐干,则需放在豆腐桌上,用隔板、石块、横梁压实待重物压上,清浆泪珠般坠入瓦瓮,那声响竟和檐角的冰棱融化有几分相似。经过漫长的等待,充分挤出水分,变得紧实有嚼劲。

新出的豆腐还带着余温,一刀下去,断面如初雪般皎洁,加点酱油和翠绿的小葱,搅拌捣碎就是一道美味,那清爽的味道在舌尖绽放,至今仍记忆犹新。

岁月流转,李大爷的背一日日佝偻下去,却仍守着他豆腐坊。他不出去卖豆腐,都是村民去他家买,虽然和市场上一样的价格,他家的豆腐口感却远好于市场上卖的。他年纪大了,豆腐做得不多,所以他每天的豆腐都会被一抢而空。

他总说:“没有了,明天再来吧。”

他走的时候70多岁,那年冬天特别冷,出殡队伍特意在他的豆腐坊走一圈,再看一眼他坚守一生的战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如今,年味渐渐淡薄,只剩下那碗清淡却富有寓意的“青菜豆腐汤”。然而,儿时记忆里那浓郁的“豆腐香”,却如同陈酿的美酒...
    晓理非叨阅读 890评论 0 1
  •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过了腊八老福奶便开始了做年豆腐的准备工作:挑豆儿。 坐在冬日午时熙暖的阳光...
    返朴归真阅读 12,089评论 55 509
  • 文:戴小霞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身为新杭州人,在繁华都市的车水马龙间,我时常思念着远方的故乡——浙江兰溪。...
    YangSiR说阅读 3,188评论 0 37
  • 应读者的要求,也为了更好地阅读和保存,现将以前陆续发表的“侯哥侃插队”系列文章,以《几回梦里到南亭》为题集中发表。...
    海天明月阅读 5,697评论 0 16
  • 儒释道三家教化众生,各具特色各...
    那只鞋子呢阅读 1,683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