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正在看《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有些小的收获,赶紧记录下来。
直面家庭的真相: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
家,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但孝道让我们只看到前者,而否认后者的存在。于是,打着“天下无不是父母”的旗号,父母们就可以放肆地去伤害孩子,像自己的父母伤害自己一样,由此将恨与伤害传递下去。
【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是为了审视自己的过往,不想让负面的自我经验在下一代身上重现】
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
【我希望在我的家庭里,我给孩子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如何去做了:平时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理解。】
永远不要在盛怒之下审视问题。
【盛怒之下是情绪操控了你,让你非你,而做出一些后悔莫及的举动。遇到此种情况,最好回避或者逃离现场】
既然自己的需求得不到回应,他便学者干脆否认自己有需求这回事,以此来对抗孤独感和情感缺失。
【自我剖析,我应该是需求被压抑的一代,总是会否认自己的需求,觉得自己不配,学习心理学后,发现过往的伤痛,都需要长时间的自我疗愈,希望我的孩子不要重蹈覆辙】
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父母任何一方的离开都会让孩子心理产生极为痛苦的缺失感和空虚感。记住,孩子通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家里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一定是他们的错。
【孩子,请原谅我们无意识的伤害】
真正疼爱子女的父母是不会这样无情地伤害孩子的自尊,践踏他们的自我价值感的。
孩子拥有最基本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衣食住行的需求要得到满足,安全要受到保护。但是,除了这些物质方面的需求外,他们也有权获得情感上的抚慰,有权要求自己的感情得到尊重,要求家长正面积极的对待,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感。
让孩子做个孩子。作为父母要做到以下5必须:
必须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
必须保护孩子,使其免受身体上的伤害;
必须满足孩子对爱,关怀以及更深层次的情感的需求;
必须保护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伤害;
必须在道德伦理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