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期,大概很多人都有偏科现象,通常而言,文科生数学成绩比较不理想,而理科生是英语成绩欠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在数学(英语)上花工夫、时间及精力,相反,很多人甚至在这一门科目上花了最多的工夫、资源,比如像我自己,英语上花的时间至少是全部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但是英语成绩始终一般。如果说这是因为高考规则所致,强迫我们这么去做的话,还可以理解。但是很多公司在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也常常做类似的事情,却多少显得不够理性。
上个世纪,美国某汽车制造企业差点毁在了自己手中,它们在几乎1/4个世纪里死抱着一个投资项目不放,这个项目就是管理层自以为是地实施的投资项目。这款汽车在推出时,被寄予厚望。然而,它始终受到挫折,不算彻底失败,只是很接近失败,1/4个世纪以来,每一次的调查研究都表明这款车是设计最完美的车,凭借它的式样和价格,它是可以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的,而且美国大众都喜欢它。
惟一不对头的是美国公众不去购买它。年复一年,这款车在市场上遭遇了滑铁卢。但是,人们对下一年的预测总是如出一辙,即它最终会腾飞,并成为成功的领先者,而它的各项“素质”都使它看上去极具资格成为“这样的领先者”。为此,公司不仅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更糟糕的是,它的关键性资源(如人才、技术、营销等)都奉献给了这个几乎失败的产品。只要公司发现公司的任何人表现出任何才华,无论他现在做什么工作,他都会被抽调出来,照顾这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半年或一年后,如果他也无法让这款车取得成功,他通常会被公司解聘。当25年后公司最终放弃这款车时,它几乎吸干了曾经强大、成功和茁壮成长的公司的一切。
这个例子突出了造成管理层自以为是地实施投资项目的态度:产品“有资格”取得成功的态度。突出了一种必然性,即“我们知道一个产品,特别是新产品的质量是最好的”,因此它“肯定”会取得成功。类似的例子还有索尼,本世纪初,索尼就预测未来的视频存储介质是光盘,所以,他们花大量的资源、精力研发光盘:CD、VCD、DVD,以及后来的“蓝光DVD”,前三项似乎也是很成功的,但是蓝光DVD几乎是彻底失败了,因为人们不再使用光盘来存储视频资料了,而用硬盘、或者云存储了,而这一项花去了索尼不计其数的资金、技术、人才,更为严重的是它在电子产品的“先驱者”地位被别的企业所取代。
人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投入的资源越多,产品的前景就越光明,实际上,这是最自欺欺人的想法。这些都是本应成功,但没有成功的产品。根本原因在于,管理层在这个产品(项目)上倾注太多的自尊心和才能,因此他们拒绝面对现实。产品明天会成功,管理层对此深信不疑——但这样的明天永远没有到来。产品无法让管理层的希望成为现实的时间越长,他们就越沉溺于此,注入的关键性资源也就越多。比如,我们曾经服务的浙江某民企,几年前,市场环境好,赚了很多钱,于是投了当时很热门的LED灯,结果就是每年都往里面投钱,似乎每年都看到成功的希望了,而每年又都是从集团“要钱”,直到最近整个集团主业都不太景气了,公司才有想法要砍掉这一块业务。
实际上,有数据显示,任何新产品取得很一般的成功的几率大概是1/5,而它要一鸣惊人的几率是百分之一,甚至更低。每一个新产品要做到不负众望,时间必须是有限的。只有在取得较大进展的情况下,时间才能延长。如果即使是时间延长了,它仍旧无法取得成功,它就不应再有下一次机会。否则,企业就会被管理层自以为是地实施的投资项目捆住手脚,它们消耗关键性资源、过多地占用管理层的时间——可是未曾出现任何转机。
绝大多数广为传颂的格言都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如果你一开始没有取得成功,要努力再努力,直到成功!”更实际的表达方式应该是:“如果你一开始没有取得成功,再试一次,然后试试别的。”在不懈努力的过程中,每一次努力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不是越来越大,反而是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