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真的太想把他的众多真知灼见告诉读者了,以至于《跃迁》写得有点杂乱。瑕不掩瑜,架构的“乱”并不影响吸收其中的精华,万维钢的推荐序中总结的三点就很有代表性:
1、模仿和创造 ---- 模仿并没错,有些学科是需要一丝不苟地模仿的,如:外语、书法。这里所倡导的创造是指:高手停止被动地模仿,转而主动的创造,也只有主动创造你才算是真的学到了。我能想到的例子就是“以教带学”,有个老师本来不会日语,她就报了一个日语入门班,学了一周后就可以教初学者说日语了,效果还特别好(当然她也是为了钱)。经常在书中看到:如果你能用简单的话讲清楚一个原理,一件事,一个道理,说明你是真的明白了。
2、成绩= 方法X事业 ---- 首先你要做起来,没有事业(事业有点大,其实就是做事情)何谈方法;然后做之前要想清楚方法,做了之后还要创新(方法)。方法有很多,“聪明地勤奋”就是好方法的集合。
3、实践 + 借鉴方法 ---- 某种意义上说《跃迁》是本工具书,如果书中的某一点你正好做到了极致,那你就可能打败绝大多数人!书中所说的要“聪明地勤奋”正是对我有所启发的底层的做事情方法,希望你和我在这一点上能做到极致。首先为什么我们需要“聪明地勤奋”?
一、因为我们时间紧迫,做事情又需要我们看懂体系,看到全貌,建立全局视野。所以我们不必执意在某个子系统里做到100分。我们可以投入20%时间,把想提升的每一项提升到80分;或者你用80%的精力学习每个领域20%的精华。
二、学会了多领域20%的精华,就可以利用系统放大名气,提高影响力。
三、有了名气和影响力,就可以和优秀的大脑互联。说到互联,我以前高估了独自学习的效率,最近因为亲身经历,我深信高手联机是进步的催化剂。
如何做到“聪明地勤奋”?
一、提高认知效率,极其功利地读书:识别知识的源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需要学习基本的英语,能用英语查阅原版书籍和论文,以及前端的期刊杂志。书籍的选择是要多读经典,先筑建底层逻辑、方法和架构。
“功利”这个词原本我是想换掉的,作为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很难接受这个功利的词!但我承认“功利”实在贴切:你要读能解决当下问题的、学习了有地方用的、难度“略高于我们”的读物。对于我很难!我是拿到书就要读的人,也许我需要有所精简。
二、萃取知识的晶体:这是古典的概念创造,晶体也就是知识的架构。没有骨干,就没地方长肉。在我看来,底层知识就是土壤和地下根茎,各个学科分类就是大树的树干和分枝,各种各样的知识就是树叶和花。缺一不可。你恐怕不可能细看每一个枝叉,但可以退后一步,纵览整个树冠,找到属于你的那个“关注”的点,从身边的“头部”做起,进入自己可进入的头部区域。
三、要问问题,要问好问题:要思考,目标清晰,要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是个自增长的良性循环:你提出了好问题,用答案换取更好的答案,你整合这些答案,再提出更好的问题......关键的关键是你要思考,在我看来,“聪明地勤奋”就是要思考: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